多小叶(拼图或镶嵌图案)。外基底膜围绕小叶。小叶中央有透明液滴。
圆柱瘤又名头巾状瘤,是一种起源于汗腺的肿瘤,常常多发。有特殊的组织病理改变。1个家族中可有数人患本病。
(1)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头皮部。瘤体为大小不等的多数结节,直径自数毫米至数厘米,粉红或红色,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质硬韧。多发性结节像多个小西红柿状,有时覆盖全部头皮。瘤体上无毛发或仅有很稀的头发。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也可有疼痛。多发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1。圆柱瘤为良性,常与毛发上皮瘤并发。恶性变者罕见。单发性圆柱瘤无遗传性。发于成年,好发于头面部,为坚实的象皮样结节。
(2)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内,可扩展到皮下组织,边界清,无包膜。由很多大小及形状不一的瘤细胞团块组成,岛屿状瘤细胞团排列紧密,隔以透明膜,透明膜因不同程度地嵌于瘤体内,故在切片内可见其与瘤细胞缠绕在一起或呈小滴状。透明膜PAS染色阳性,将瘤体分隔成拼板玩具状。肿瘤有两种细胞,一种小而深染,另一种大而淡染。小而深者多位于团块的周边部位,呈栅状排列,大而淡者位于肿瘤团块中,有时形成假腺样结构。
(3)治疗:本病一般为良性,可行手术切除,必要时需植皮。
-混合生殖细胞瘤中不寻常的胚状体。卵黄囊和羊膜腔明显可见。
-精索切片中的实质外间质细胞。-通常位于神经的近距离位置(如图像中)-也可见于白膜、附睾和睾丸门。
-20岁,脾囊性病变,脾切除术
诊断:脾间皮囊肿(良性)
-通常为无症状的
-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生。
理论:
-表面间皮塌陷
-邻近结构上皮细胞的胚胎包涵体
-上皮细胞化生。
大体:单房或多房囊肿
微观:单层间皮、过渡上皮或鳞状上皮。
IHC:LMWCK,间皮标记物(Calretinin,WT-1,D2-40)+/-CA19.9
-这个样本来自一个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肝叶切除术。静脉表现为化疗相关改变(静脉闭塞/窦腔梗阻性综合征家族)。
-鲑鱼粉=用刚果红染色后淀粉样蛋白的颜色--介于粉红色和橙色之间
-小细胞癌中的Azzopardi现象
-疥疮
疥疮是由人型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层内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染,也可经衣物、内衣、毛巾间接传染,可在家庭或集体人群中流行。雌虫在离开人体后至少可存活数天,潜伏期约1个月左右,也可长达2个月。皮肤剧烈瘙痒,可能是人体对虫体所引起的获得敏感性所致。疥螨俗称疥虫,是一种皮内寄生虫,种类很多。人的疥疮主要由人疥螨引起,疥虫分雌雄两种,雌虫约μm长,肉眼刚可见到。成熟的雌虫为卵园形扁平体呈黄白色,它没有明确的头,但口突出体部前缘,常误认为头。它有四对足,各分5节,前2对末端有吸盘,后2对为长尾状硬毛。其腹部中央有产卵孔一个,躯干区的中央是肛门。雄虫比雌虫小一半,疥虫在温暖的皮肤上面爬行很快,1分钟走2.5cm。成熟雌虫在适当皮肤区,进入角质层藏在下面,用前两对爪凿遂道进入角质与颗粒层交界处,从该处细胞吸取营养。
疥螨的生活史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成熟雌虫每开凿隧道0.5~5mm,在遂道数小时内排第一个卵,每天可产卵40~50个。产卵同时也排出粪便,产完卵即死在遂道的盲端。雌虫平均生存6~8周。
卵呈椭园形,色淡黄,壳很薄,约为雌虫体积的一半大小。卵在遂道中孵化3~4天后,形成幼虫,其形态与成虫相似。只有三对足。它可在遂道内保持1天。然后在皮肤表面移动,又很快凿遂道进入皮内,并在遂道中隐蔽和摄取食物,约3天多幼虫变为若虫,若虫已有四对足,可分雌雄,此时雌雄若虫在夜间于表皮进行交配,交配后雄虫大多死亡,雌性若虫交配2~20分钟钻入人的皮肤角质层内,不久即蜕皮变为成虫,然后在体内进行卵细胞受精,经2~3天即在遂道内产卵,一边前进一边产卵,以后雌虫死在遂道内。从产生的卵到长大为成虫约7~10天。
疥螨的致病因素有2种,一是疥虫在皮肤角质层凿遂道所引起的皮肤机械性损害,二是疥虫分泌的毒素刺激使皮肤瘙痒。
疥疮的皮肤损害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疥疮瘙痒性红色丘疹系疥螨钻入皮肤直接引起;
②水疱或小脓疱的形成可能是疥螨或角层内的排泄物,作为一种致敏物使表皮和真皮毛细胞血管扩张渗出所致;
③隧道系疥虫挖掘所致;
④结节是机体对疥虫抗原发生超敏反应。
-随机的胃活检,“不和谐的括约肌起皱”
你的诊断?
A.原位印戒细胞癌
B.颈粘液细胞异型增生
C.假印戒细胞
D.“玻璃样细胞”变化
答:假印戒细胞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更常见于十二指肠的Brunners腺体。PAS染色的缺乏表明这不是“玻璃样细胞”的改变,因为这往往是由于糖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