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颅内血肿
?定义
颅内血肿包括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等。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情况下单独发生。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分型
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所需时间,将其分为三型:72小时以内者为急性型;3日以后到3周以内为亚急性型;超过3周为慢性型。
?形成机制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有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出血来源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最常发生于颞区,多数为单个血肿,少数可为多个,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于小脑幕上下。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神志不清或朦胧,很快清醒后,没有任何症状,数小时后,又出现意识障碍不清这种昏迷—中间清醒一二次昏迷的规律表现,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特征。
——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扯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应注意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且无进行性恶化表现,而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锥体束征。早期出现的一侧肢体肌力减退,如果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可能是脑挫裂伤的局灶体征;如果是稍晚出现或早期出现而有进行性加重,则应考虑为血肿引起脑疝或血肿压迫运动区所致。去大脑强直为脑疝晚期表现。
——生命体征。常为进行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和体温升高。由于颞区的血肿大都先经历小脑幕切迹疝,然后合并枕骨大孔疝,故严重的呼吸循环障碍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后才发生。额区或枕区的血肿则可不经历小脑幕切迹疝而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表现为在出现意识障碍的同时发生瞳孔变化和呼吸骤停。
?检查
——X线检查。注意观察有无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沟,一般可用于帮助早期诊断。
——CT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血肿大小和部位,还可以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的程度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应及早应用于疑有颅内血肿患者的检查。硬脑膜外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受压;脑内血肿CT表现为脑挫裂伤区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治疗
——保守治疗。如幕上血肿量在30ml以下,则可以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如幕上血肿量超过30ml,幕下血肿量超过10ml,有明显占位效应,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表现和(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应根据血肿部位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如果术毕脑肿胀明显,则行内外减压术。有手术条件的颅内血肿患者可于当地急诊手术,无开颅手术条件者,特别是颅内出血量大,需手术者,应脱水治医院。手术及时,血肿位置表浅且术前未发生脑疝者预后可,术前已发生脑疝者预后差。
理赔应用
轻微的颅脑损伤,如脑震荡一般无需住院治疗,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