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海谈中药桂枝功能大全2

总第期

《山东青岛昊鸿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公益版》

六升阳提气止遗尿遗精:

桂枝末外敷治遗尿、寒疝、头痛

华乐柏启蒙老师朱氏,年逾古稀,幼承家训,治学严谨,悬壶50余载,精于内外妇喉。平素擅用药末外敷疗疾,往往获奇效。笔者曾随诊4载,受益非浅,现就其运用桂枝末外数疗疾之案例,整理几则,以供同道参考。1醋调敷神胭愈遗尿乡邻之女季X,8岁,自幼遗尿,多则每夜2一3次,求诊于师。师日:有一法可治。随取桂枝末若干,嘱用食醋调成饼状。临寐前先用温水熨脐10分钟,将其饼贴于脐部,然后用纱布盖上固定,晨起取下,每晚一次。一周后来诉,患儿于第4日停止遗尿。继以巩固,共用药10余次,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后用此法治疗32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疗程短者仅3~4次即愈,长者必须连续外敷半月方能取效。2酒调敷局部疗寒病本村干部陈X,42岁。患庙气数载,每于劳累而作,曾劝其手术,因条件限制未行。一日因挑重担病发,先自热敷周效,邀吾师出诊,笔者随之。诊见右侧腹股沟处有一肿物约拳头大小,反复揉托不能回缩。时值夜半,师日:先以一法试之,医院手术。嘱取白酒调桂枝末呈糊状,摊于纱布之上,敷肿物处,然后固定。翌日早餐后患者来叙,药后局部先有热感,约时许肿物骤然回缩,腹痛消失。后屡发用之皆效。

藿香正气水调敷桂枝末治疗遗尿

孙立新藿香正气水调敷桂枝末治疗遗尿一般资料治疗观察20例患儿,男13例,女7例,年龄6~19岁,以6~10岁最多共12例。治疗方法取生桂枝末若干,用藿香正气水调成饼状,睡前先用温水熨脐10min,然后将饼贴于脐部,用纱布固定,晨起取下,每晚1次。治疗结果痊愈

加味桂枝龙牡汤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加味桂枝龙牡汤,白芍甘草桑螵蛸,益智姜枣肾气丸,因梦遗尿疗效好。桂枝9克,炒白芍12克,甘草9克,煅龙牡各30克,桑螵蛸30克,益智仁9克,生姜9克,大枣5枚。另加桂附八味丸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每晚临睡前服桂附八味丸10克。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安神养肾。因梦遗尿,是指睡梦中,自认为如厕,但醒后却是尿炕。这种遗尿,是由梦引起的,与神不内守有关。故方中以桂枝汤温养气血,调和阴阳表里;龙骨、牡蛎镇心而去梦境;桑螵蛸、益智仁缩小便。加桂附八味丸,补肾气以助膀胱固摄小便。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淡苔白脉细,证属心肾气虚者,均可用之。印氏云:经过反复使用,现本方已作为本人“抓主症”的常用方在临床运用。凡因梦遗尿者,率先用此,疗效甚好。

宋秀霞桂枝汤加味治疗遗精

七胃寒胃痛肠寒冷泻寒性肠炎

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胃炎例体会

秦有明徐继传

:运用疏肝和胃、通络止痛法,以加味桂技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例,30d为1疗程,结果治愈78例,好转36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95.0%,表明加味桂技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黄镓欣:慢性胃炎病变证机属于脾胃虚寒证最多,桂枝人参汤是治疗脾胃虚寒证比较理想方药。如曾某,男,患慢性胃炎20年余,近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根据胃脘疼痛,恶食冷食,舌淡苔白略腻,以此而辨为脾胃虚寒证,给予桂枝人参汤加味6剂,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并嘱咐病人平时应当重视饮食调护,不食寒凉。至今已年余,未再复发。

提示:治疗脾胃虚寒证,用药准确无误固然重要,但饮食调理切不可轻视,尤其是不能过食生冷食物,难以消化的食物一定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及防止病证发作都非常重要,

[病证表现]脾胃虚寒证主要症状有:胃脘疼痛,或脘腹胀满,或疼痛夜间加重,喜温喜按,恶食冷食,或脘腹畏寒,或腹泻,或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或弱或紧。[治疗法则]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药组成]桂枝12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服用方法]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丸剂。汤剂用法是:将上药置于医用煎药锅中,加水约毫升左右,浸泡药25分钟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出药汁,再加水毫升左右,再煎约15分钟,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分2次服或3次服。丸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细粉状,炼蜜为丸。或以水为丸,每次用3~9克,1日分2次或3次服。

[用药要点]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食物受纳通降。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与受纳,则不欲饮食;寒气侵袭,寒主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则脘腹疼痛,喜温恶冷。方中桂枝、干姜温暖散寒、通经止痛,人参补益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甘草益气和中缓急。方中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加减用药]若寒盛者,加附子、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若气虚明显者,加山药、扁豆,以补益中气;若大便溏泄明显者,加茯苓、莲子、芡实,以益气固涩止泻;若呕吐者,加陈皮、生姜,以温中降逆止呕,等。[注意事项]阴虚证、痰热证者慎用本方。

汪秀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小儿胃肠炎55例,总有效率为94.6%。

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_临床医学论文-毕业论文佚名

桂枝治嗳气、水肿有殊效

海崇熙

:正桂枝常用于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风寒表证等,然治嗳气、水肿、胁痛亦有殊效。凡治嗳气用温中健脾、消食导滞、理气降逆等法不效者,拟桂枝为主立方,常获捷效。余七十年代来,共治14例,均愈。如年秋,治张某某,男,54岁。因谋事未遂,快快不乐,遂致胸膈似阻,饮食少思,发作嗳气。起先,时作时止,渐至连作不息,且嗳声惊人,情绪极为懊恼。某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章浩军范文东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辨证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与西医治疗组(对照组)临床诊治进行对比分析,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辨证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溃疡性结肠炎16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何红权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1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6例患者平均病程5.75年,均有慢性腹泻、解粘液血便、下腹部阵发性疼痛等主要症状,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后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全部病例大便培养均无异常。1治疗方法桂枝茯苓丸加锡类散、蒲黄组成: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生蒲黄各10g,锡类散0.5g(分吞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2治疗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纤维肠镜及病理活检复查肠粘膜炎症、充血、水肿、上皮典型或不典型增生消失或不同程度减轻)5例,有效(临床症状或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有一项好转或改善)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5%。多数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或消失,其中腹痛改善较快,一般2~4

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Ⅰ.对胃排空、肠推进的影响

分享到:收藏推荐

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Ⅰ.对胃排空、肠推进的影响谭余庆霍海如李晓芹郭淑英周爱香田甲丽贺玉琢姜廷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提要桂枝汤可抑制新斯的明引起小鼠胃排空加快、肠推进加速;也可拮抗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减慢、肠推进减弱,使两种偏亢或偏抑的胃肠机能状态趋于正常,而对正常动物却无明显的影响,提示本方对胃肠运动机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关键词桂枝汤;胃排空;肠推进;阿托品;新斯的明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该方配伍严谨,应用广泛。近年国内学者对该方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如对体温的双向调节[1~5]、抗病毒[6]、免疫调节[7]、调补脾胃[8]等。这些研究表明调和营卫是桂枝汤功能的核心。按中医理论:脾胃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方能调补阴阳,维持机体的脾胃运动机能正常,临床治疗脾虚失健具有肯定的疗效。脾胃功能的强弱既是营卫旺盛及谐和与否的关键,也是本方治疗作用能否正常发挥的基础。为此,我们进一步就桂枝汤对胃排空和肠道各部位运动机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1实验材料1.1桂枝汤桂枝20g,芍药20g,生姜20g,炙甘......(本文共计4页)

八桂枝的温阳强心作用

桂枝不但有温阳强心作用,而且即使多用,也不会如麻黄一样产生耗散心阳的副作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有临床报道称,配方中重用桂枝30g,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如处方以桂枝,配伍制附子、黄芪、丹参、炙甘草、细辛、麦冬、瓜蒌皮、茯苓等药,共治疗2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3%。

经临床中医诊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脉象多呈沉迟而弱,根据“迟属寒”、“弱属虚”的规律,常被辨证为心阳亏虚或心肾阳虚等证。桂枝功能温助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又为温通胸阳,散寒通脉之要药,曾为中医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所首选。现代重用之以疗本病其意亦在于此。

心阳受损就用桂枝甘草佚名

桂枝是主药,桂四甘二嘛。沿着这一思路,多年来我在临床上一直用桂枝为主作为强心药来用,实践证明是对的,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桂枝是一味难得价廉效宏的好药。下举一例示之。曾治一男性患者,楼xx,60岁,主症:心动过缓已有两年,每分钟心跳45次,头晕,胸闷,其余饮食二便均基本正常,舌淡苔白嫩,脉三五一结代。辨证为心阳衰微,气血瘀滞。用方桂枝加附子汤合丹参饮。处方:桂枝肉桂各25g白芍15g炙甘草30g制附子5g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生姜10g大枣6个,七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心跳提高到60次,头已不晕,胸亦不闷,脉为八九次一结代。效不更方,又续服十剂,脉搏稳定在每分65次左右,脉已无结代。后又以炙甘草汤与此方交替服用三月,基本治愈。我在治疗心动过缓和冠心病肺心病时一开始很少用参芪,多重取桂枝温阳强心,效果很好。桂枝的好处在于一能强心、二能通脉。方中之所以桂枝肉桂各半用,是因为古时用的桂枝据考证是肉桂(亦称桂心),桂枝肉桂实为一物,一气薄一味厚相得易彰,为了保证疗效故同用,余无它意。

亲验桂枝的强心通阳作用网名:随风而来

6月份家母突发头痛、头晕十几日。我对脉相不太懂,感觉左脉弦细而弱,舌胎浅白。在发病前母亲生了些闷气,加之血糖高,怀疑是不是脑梗的前兆。我在华夏中医论坛里看到过治疗头痛的一个方子叫散偏汤:川芎(30g)白芍(20g)白芷(10g)白芥子(5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10g)生甘草(5g)丹参10。就先抓了三副,感觉稍有好转,但效果不明显。医院做脑部CT和心电图发现无脑梗现象,但心脏供血不足,我认为心脏供血不足应该是引起头痛的主因,就试图在方中加些振奋心阳的药,无意中在王幸福老师的《杏林薪传》里看到《强心通阳靠桂枝》这篇文章,就在第五副开始加桂枝10克,两副药效果明显,头痛大大减轻,方中加桂枝15克又服三副,头痛头晕基本痊愈。6月29日因劳动中体力有些透支,又感觉头痛,于是按原方又抓药三副。母亲说药中加了桂枝感觉效果很好,是不是再多加些,我说15克差不多了,不要再加了,桂枝多了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谁知母亲私下里每副药里又自行加桂枝约10克(每副桂枝应在25克左右),服一剂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嗓子发痒、口干舌燥的情况。第二剂未多加桂枝,服用后头痛痊愈。看来桂枝的强心通阳作用确实立竿见影,但如果量大(或单用),也会出现伤津液的现象,学者不可不知!

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不足的病机佚名

桂枝甘草汤所治病的病机是心阳不足,那么在治疗因任何情况下所导致的心阳不足症患者,皆可以使用。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人的心阳不足时所呈现的症状表现:有的心悸而双手得按其心胸部位,有的是因胸中不适,也有的是整个身体怕冷,即便是在夏天也不能脱去衣衫,更有甚者,因心阳不足而导致了冠心病,则出现更多的症状,怕冷,心脏部不适,心跳动,呼吸气短、不能入睡,冬天难以度过,并由此种症状而导致出更多复杂的病症。当然,在伤寒论中,此方主要是治疗心阳不足而出现的症状的,若果在其它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想得到此方一定可以治疗因心阳不足而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疾病。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心阳不足者,无论是外因或者是内因所导致的疾病,就可以用此方来进行加减化裁进行治疗。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无论是单一病还是复杂病,只要辩证出心阳不足之根本,就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喻红兵宋道飞桂枝附子汤治疗雷诺病32例

雷诺病是一组以肢端皮肤对称性、发作性苍白、发绀和潮红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常由情绪激动或受寒等因素诱发,本病属中医学“痹证”、“四肢厥冷”范畴,临床少见,且大部分集中于女性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近几年来笔者以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均系门诊女性患者,年龄21~44岁;病程最短者7个月,最长者11a;多数患者季节性明显,以冬季发作为主。1·2治疗方法组方:桂枝15g、熟附片10g、当归20g、赤白芍各15g、川芎15g、黄芪30g、杜仲10g、鸡血藤20g、茯苓15g、陈皮10g、干姜5片,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均连续服用2个疗程。1·3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症状及体征消除,2a内无复发;

九寒性炎症

桂枝无论是西医的肺炎,鼻炎,胃炎,肠炎,宫颈炎,尿道炎,前列腺炎,附件炎,附睾炎---只要是遇冷加重或延缓不愈者皆有效。

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恢复期肺炎96例

张万霞李玉桂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数患儿经用西药抗感染治疗很快治愈。但有部分患儿迁延难愈。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咳嗽缠绵不愈,痰浊不易祛除,并伴有盗汗,多汗,面色白,食欲不振或便据,肺部湿罗音、痰吗音经久不消,或者低热等脾肺虚弱症状。此时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效果满意。

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鼻炎30例

杨保秀

慢性鼻炎,中医称为“鼻渊”,症伏多为鼻内发痒、鼻塞、流清涕、头闷服、病程长短不等,反复发作。可出现疲倦乏力、饮食减少、日久嗅觉失灵,痛楚异常。吾曾用桂枝汤加味治疗30例,序效满意。兹介绍如下:方药:桂枝9克白芍2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个葶苈子15克蝉虫9克薄荷5克。水煎服,1日1剂.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荧党参白术以补气固卫,鼻流凋涕、色黄者加黄柏、黄岑以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莫本、川苟、白芷、僵虫、辛夷、苍耳子以祛风通窍除湿止痛,鼻流清水难以控制者加五味子,诃子、乌梅,以收涩止漏。体会:本病病因多为感受风寒或风热所致,有虚有实,实定是寒邪袭肺热郁肺经(本虚标实),虚症由于肺气虚弱、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所形成。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改善机体应变能力,其所以奏效者在于用葶苈子、蝉腿二味,葶苈子入肺膀胧二经。功能去痰行水、下气定喘、蝉蜓入肺肝二经,其质轻性浮,有开肺平肝、散风清热、熄风定惊之效。二药一降一升,治节有权。在治疗30例中,22例痊愈,8例有好转。

陈敬坚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中,男52例,女8例;最大51岁,最小10岁,平均25.6岁;病程6个月以内26例,6个月以上34例。均有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畏冷,鼻粘膜苍白、水肿,严重者头痛、

桂附盆愈方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80例

陆萍吴飞华喻玉玲

:目的:观察桂附盆愈方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例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局部症状评分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桂附盆愈方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评分、局部症状评分及临床综合疗效具有显著改善。结论:桂附盆愈方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较抗生素效果好,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理想的方法。

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附件炎30例

彭景星用加味桂枝获等丸(以下称本方)加减,治疗附件炎30例,疗效满意,兹述于次.一般资料木组患者均为已婚妇女,22、30岁者18人,31、40岁者10人,43岁以内者2人。其中2人未曾生育,生1胎者7人,生2胎者9人,生3胎以上者12人。有2人置节有环,17人结扎输卵管,7人作过人流术.皆以少腹疼痛为主症.左侧痛者15人,右侧庸者7人,双侧痛者8人,都经妇科确诊为.附件炎,有两人合并卵巢囊肿,一人合并输卵管积水。疗效判断及治疗结果患者全部内服中药治疗。月浸药最多者50剂,最少者8剂,平均服药15.3剂.疗效标准:以少腹疼痛消失,带下减少,月经期、量正常,经期无腰腹疼痛者为全愈;少腹疼痛消失,带下减少,月经期、量基本正常、但经期仍觉腰腹轻度疼痛者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本组全愈16人(含卵巢囊肿与输卵管积水各1人),有效比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0.3肠。方药与加减基木方为桂枝8克,丹皮8克,白芍20克,芦根20克,冬瓜子20克,获荃20克,桃仁6克。加减法:1、急性发作,兼发热恶寒,口渴便秘搜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的实热证者,去获等,加芒硝,大黄......(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附睾炎68例王祖龙

笔者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附睾炎患者68例,治愈50例,显效15例,有效例。3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治疗方法治疗组: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6g,茯苓15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药12g,连翘20g,败酱草30g,生薏苡仁30g,穿山甲6g,皂刺12g,路路通15g,丹参30g,黄芪30g,牛膝15g,荔枝核12g,橘核12g)。下坠明显,加党参、升麻、柴胡;胀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疼痛明显,加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寒湿盛,去连翘、败酱草,加。。。

十感染化脓性炎症

感染化脓性炎症往往多夹杂中医所谓的热毒,故而桂枝需配清热解毒赤芍,牡丹皮加上利湿的茯苓和活血化妆瘀的桃仁等效果甚佳。之药。、慢性细菌性痢疾

有人曾用桂枝,配伍白芍、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生姜、红枣等药,治疗一位患慢性痢疾的病人,收到良好效果。此人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延误治疗,施治又不彻底,迁延以致为慢性痢疾。

症见日排便3~6次,每每有腹痛肠鸣,甚急而不爽,下重难通,粪便不成形,挟有红白黏冻等症。曾经寒、热、补、涩等方药治之,均未收效。经连服本方4剂而痊愈。

根据中医的“久病必虚”、“久泻伤气,伤阳”等判断,可知此病已由“湿热蕴结阳明”,转为“太阴虚寒”之证。而桂枝为外散表寒,内温阳气之要药,且有化气利水,分消止泻之功。此证拟用桂枝为君,重在温助太阴脾经之阳气,恢复其升清运化之功能,中土燥化,大肠传导复常,其痢自止。

桂枝茯苓丸

慢性输卵管炎是妇科常见病症,患者下腹痛、月经不调,甚至因炎症造成不孕,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那么,桂枝茯苓丸能用于治疗输卵管炎症吗?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输卵管炎患者共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中药组(37.82±9.73)岁,病程(16.35±6.75)个月;对照组(38.17±10.03)岁,病程(18.05±7.25)个月。例患者符合慢性输卵管炎症的诊断,下腹坠胀压痛及骶部疼痛,在劳累、性生活后、经期加剧,伴有月经失调、白带异常及不孕病史;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在子宫旁及输卵管一侧或双侧可扪及索状物,继发盆腔结缔组织炎时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并有轻压痛或扪及包块。

  经临床观察认为桂枝茯苓丸治疗输卵管炎症效果满意。

  经以上介绍可见,桂枝茯苓丸能用于治疗输卵管炎症。桂枝茯苓丸主要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镇静,抗肿瘤、散瘀等作用。

十一桂枝在眼科中的应用

温药在眼科的应用

发表者:赵东奇人已访问

目窍至高,火性上炎,故目病以火热证居多,眼科临床用药多投寒凉,而少用温药。然而综观临床,目病有热亦有寒,不可不辨寒热,而滥用寒凉之剂。对于火热所致之目病,固然当“热者寒之”,但对于寒邪所致之目病,则宜“寒者温之”。本文就温药在眼科的应用,举例分述如下。1温散退翳   凡风寒犯目所致之黑睛新翳,或邪退翳定之宿翳,均宜辛温发散,退翳明目,方用《眼科奇书》之八味大发散(麻黄、细辛、羌活、防风、白芷、蔓荆子、藁本、川芎),或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对于聚星障反复发作,或混睛障日久不愈,全身无热象者,亦可用本法治之。即使是风火攻目,肝胆火炽所致之翳障,在用疏风散热、清肝泻火之剂时,亦可佐用少量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寒凝冰伏,翳定难退。   例1.胡某,男,48岁。年4月6日初诊。自诉右眼赤涩疼痛,羞明流泪,视力减退半月余,医院诊断为“角膜炎”,局部点用无环鸟苷眼药水、氧氟沙星眼药水,病情不能控制。现右眼涩痛畏光,视物模糊,口不渴,小便清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眼科检查:视力右0.3,左1.2。右眼混合充血++,角膜中下方呈点状及树枝状灰白色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瞳孔反射存在,眼后段窥视欠清。诊断:右眼聚星障(病毒性角膜炎)。辨证:风寒犯目,翳凝黑睛。治法:发散风寒,退翳明目。药用:生麻黄6g,细辛3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蔓荆子10g,藁本10g,川芎6g。服药7剂,患者右眼赤涩、畏光诸症减轻,角膜混浊面缩小,视力增至0.6。续上方加当归10g、白芍10g,服用2周,患者右眼红赤消退,目症消失,视力增至1.0。角膜转清,中下方遗有一菲薄云翳,荧光素染色阴性。2温通散瘀   对于寒凝瘀滞所致之赤丝虬脉,白睛暗红,经久不消者,治宜温通散瘀,方用八味大发散酌加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等。若因外伤所致之胞睑肿胀、青紫、白睛溢血、血灌瞳神、颜色紫暗者,可用《原机启微》之除风益损汤(防风、前胡、藁本、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酌加细辛、桂枝、羌活、白芷等祛风益损,温散活血。在外伤48小时后,尚可局部作湿热敷,以促进瘀血吸收。对于玻璃体积血,瘀滞日久,难以消散者,在服用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之剂同时,亦可局部配合川芎注注射液作中药离子导入,温散祛瘀。   例2.张某,男,23岁。年10月8日初诊。自诉左眼被人拳击,肿痛难睁2天。眼科检查:视力右1.5,左0.5。右眼正常。左眼睑高度肿胀,皮色青紫,睑闭难睁,结膜下大片状出血,角膜尚清,前房暗红色、出血覆盖于瞳孔下缘,眼后段窥视欠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左眼撞击伤目、白睛溢血、血灌瞳神(左眼钝挫伤、结膜下出血、前房出血)。辨证:外伤目络,瘀血内停。治法:祛风益损,温散活血。药用:防风10g,前胡10g,藁本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细辛3g,羌活10g,白芷10g,桃仁10g,红花10g。局部配合湿热敷。治疗1周,患者左眼睑肿胀消退,开合自如,结膜下出血及前房出血吸收,视力恢复至1.2。3温肝止泪   《银海精微》说:“泪为肝之液。”凡中老年人目无赤痛翳障,冷泪长流,秋冬加剧,春夏减轻,眼部检查作泪道冲洗而又通畅者,多因气血不足,肝虚不能约束其液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温肝止泪,方用《审视瑶函》之河间当归饮(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干姜、细辛、肉桂、陈皮、生姜、大枣),或用八珍汤酌加细辛、干姜、桂枝、防风等温肝止泪之品。   例3.刘某,男,58岁。年12月6日初诊。自诉双眼泪水长流2月余,医院诊治,泪道冲洗通畅,但泪流不止。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0.8,双结膜不充血,角膜清亮,前房及瞳孔正常,双泪道冲洗通畅。内眼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冷泪症(功能性泪溢)。辨证:气血不足,肝失收摄。治法:益气养血,温肝止泪。药用: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6g,陈皮6g,干姜10g,桂枝6g,细辛3g,防风10g,炙甘草3g。服药7剂,患者流泪明显减轻,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上方调服1个月,患者流泪诸症消失。4温经止痛   寒性收引凝滞。凡因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之头痛、眉棱骨痛、眼珠紧涩疼痛等症,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审视瑶函》之当归养荣汤(羌活、防风、白芷、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酌加麻黄细辛桂枝等。   对于寒滞肝脉,饮邪上犯之绿风内障,证见瞳散视昏,头痛上及巅顶,干呕吐涎,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者,治宜温肝化饮,降逆止痛,方用吴茱萸汤酌加法半夏、陈皮、茯苓、川芎、白芷、细辛等。   例4.李某,女,38岁。年11月20日初诊。自诉右眼眉眶疼痛月余,遇寒加甚,得温减轻。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1.2,双外眼正常,内眼未见异常,右眼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耳鼻喉科会诊: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右眼眉眶疼痛牵及头额,口不干,小便清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右眼眶上神经痛。辨证:寒邪犯目,经脉凝滞。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药用: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细辛3g,桂枝6g。服药5剂,患者右眼眉眶疼痛明显减轻。上方续服半月,目症悉除。5温中举陷   胞睑属脾,脾之阳气充盛则睑能开合自如。若脾阳不足,中气下陷,可致上胞下垂,抬举乏力,治宜温中健脾,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酌加干姜、补骨脂、川芎等。   至于脾阳虚衰所致之小儿疳积上目,证见面色苍白、大便频泄、完谷不化、黑睛糜烂或破损、舌淡、脉弱者,治宜温中散寒,健脾举陷,方用附子理中汤酌加肉桂、黄芪、扁豆、山药等。   例5.万某,男,15岁。年4月10日初诊。自诉双眼上睑下垂,无力抬举5月余,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型上睑下垂”,用新斯的明后目症减轻,停药后复又下垂。患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常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虚弱。眼科检查:视力右0.6,左0.8,双眼上睑下垂,右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3/4,左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1/2,双眼球转动正常,内眼未见明显异常,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双眼上胞下垂(肌无力型)。辨证:脾阳不足,中气下陷。治法:温中健脾,升阳举陷。药用: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柴胡6g,升麻6g,干姜6g,补骨脂10g,炒扁豆10g,炙甘草3g。服药7剂,患者上睑下垂减轻,肌力增强,右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1/3,左眼平视上睑覆盖瞳孔上缘。上方调服2个月,患者双眼上睑复位,开合自如,视力双眼恢复至1.0,全身情况亦明显改善。半年后复查,病情未见复发。6体会   虽刘河间有“目病属火”的理论,张子和亦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从临床看,目病并非全属火,而是有热亦有寒。陈达夫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指出:“眼病治火,完全是一种偏向。”温法适用于寒邪犯目,经脉凝滞,或阳气亏虚,清阳之气不能充养于目所致的多种眼科疾病。使用温法时,要明辨寒热真假,不仅要观察眼部表现,更要注重全身伴随的症状与体征,尤其是察舌诊脉,勿为假象所迷惑。由于温药多辛温燥烈,用于寒证则疗效显著,但对于火热之证仅可在寒凉泻火之剂中少量佐用,绝不可滥用,否则有抱薪救火之患。因此辨证准确与否是使用温药的关键。

桂枝汤治疗春夏双眼奇痒症

曾池连

春夏奇痒症是指每逢春夏季节双眼出现奇痒难忍的病证。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每逢春暖夏热时发病,至秋凉冬寒时症状缓解或消失,可连续3一5年,甚至十几年。笔者近年来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本病5例,全部痊愈,现举例如下:金某某,女,20岁,患者双眼奇痒3年,每年春夏之交加重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陈达夫教授

第一节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疾病千变刀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能执简驭繁。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是五脏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穿表里、寒热、虚实六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强调机体的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代没有病名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冲头痛,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都与眼目有关。《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青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医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附近)口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颠顶。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咣、大肠、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种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病分为72症,即内障24症,外障48症。《医宗金鉴》除肯定?2症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上古言72症则失之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目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灵活。有鉴于此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病位、病势等,更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为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以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实证等。实际上诊断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二)辨证纲要: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鸣,脉浮,微恶风,或颠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当随经兼治之。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根汤。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不快,宜小柴胡汤。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加附子汤。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当归四逆汤。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得出正确判断。2.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与六经关系十分密切,六经各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上为十二经。十二经与相应脏腑相属,脏与腑之间,脏腑与机体各部组织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使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六经症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突出六经辨证,其优点在于举经可以概括脏腑,举脏腑则不能包括六经。例如说心,专是指的心,就没有包括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则经络和心脏都包括了。因此,举经既可以说明经脉所属脏腑与眼病的关系,又可说明经脉循行经络及其精气通达与否同眼病发生的关系。经络上的病证,既反应了眼睛的病变,也反应了脏腑内部的病变。经络是局部与整体的桥梁,六经辨证既可抓住局部病变,又可明辨整体病机,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独到之处。3.以八纲辨证贯穿始终;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以表示发病的原因、病位、性质、病势,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学判断疾病最基本的纲领。陈达夫教授将八纲辨证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之中。就总体来说,三阳王表,三阴主里。而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阳证多属实,三阴证多属虚。三阳证多属热,三阴证多属寒。具体到各经病证,亦是如此。例如,太阴病,先当明确,足太阴是阴气至极之经,在应天的本标上,是以湿为本,以阴为标,在五脏所属上,手太阴是属肺,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又主肌肉。然而,本经是否就无表证呢?不是的,本经还是会有表症。因此,张仲景说:“太阴病,脉浮者(病在肌阴),可发汗(发肌腠中的汗),宜桂枝汤。”这是太阴表虚而受病邪者,治宜使邪从肌腠当中外托而出。作为眼科又当如何来辨呢?陈达夫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中指出:太阴表虚伤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盖因太阴本湿,土湿不宣,则清阳不达,故头重痛如物压。脾主四肢,四肢烦疼,则为病在太阴的大证据。肉轮厉脾,肉轮浮肿而软,是伤风无热之象,气轮属肺,气轮血丝细碎者,一则目病肺统,再则肺脏也是太阴。而乾坤二廓主肠胃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亦归太阴病旁及他经者。综上所述,应视为风与太阴本湿相搏而现之表证,故判断为太阴表虚伤风,所以,宜用桂枝汤治之。辨证要点:肉轮浮肿而硬,气轮血丝细碎而赤,眵多,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四肢烦疼。此证是太阴中了风寒,风郁不达,而化热的表实现象,与外来的热风直中不同,所以,用桂枝解表,略加大黄以泻热,开表清里,有釜底抽薪的意思。如风热直中手太阴,而成的表实现象者;又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而主之。其辨证要点为: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睑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又说:太阴里虚,附子理中汤主之。辨证要点,气轮色蓝,风轮外表无光,面白不泽,眼咆浮软。盖因足太阴脾,喜燥而恶湿,脾湿过甚则健运失职,气不到眼,故眼胞浮软,血不荣面,故面白不泽。至于风轮外表无光者,是脾土病,而肝木失其培植。气轮色蘸者,是脾土病,而肺金无从养长的关系。所以,宜用附子理中汤,以理中土,培土即可植木,补土即可以生金。又说:太阴里实,用三仁汤加制川乌。辨证要点;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其病在巩膜,西医称为巩膜炎,系风湿中于手太阴经,属有余,宜用三仁汤加制川乌方,以除湿祛风。若兼证现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则为素质阴虚,中湿化热,宜用甘露饮,以养阴而清湿热。以上仅举一经之表里虚实概况,即可说明八纲辨证在六经证形中是贯彻始终的。4.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有利于临证制变:辨证的目的,就是在推求病因,探讨病机。六经辨证,就是通过对六经的证的辨别来推病因。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候,同样,木同的症候,也反应出不同的病因。而且同样的病因,由于受病的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各异,治法自然亦各不相同。例如,风热致病,伤于阳明经,则出现畏光、鼻干,眵干,舌苔白厚,脉洪数,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其病机系由热邪闭郁目中玄府,则畏光,胃热伤及肺脾,则鼻干、哆干,阳明里热,则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洪数,热极生风,阻挠了营卫在胃上的交会,所以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故用白虎汤泻阳明经气分之热,加白附宁驱内扰之风邪。风热伤于少阳经,则出现咆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其病机系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风热过甚能伤太阴,故胞肿难开。外则太阳阳明,故有手太阳眵多而稀的症状。少阳火热太过,上逼厥阴络血妄行,则泪如淡血。故用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姜枣辛燥甘温之药,枢转邪热外达。加薄荷,白芍,防风,以平肝祛风。风热伤于太阴经,则出现血丝满布,梗痛羞明,险梗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一派太阴表实症状,治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以清热解表。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经,就有不同的证,有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治法。将病因辨证纳入六经辨证之中,有利于临证制变。5.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眼睛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阐明整个机体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全貌。此点是与各家眼科学   说不同之处。眼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其它各科疾病一样,是与邪气之强弱,正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其传变方式略举如下:(1)循经传:按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是每种疾病,传经与否,是决定于受邪深浅、病体强弱和治疗当否三个方面。如邪气盛,正气虚,   则发生传变,正气盛,邪气哀,病就转愈。三阳经病,多从表传里,三阴经病,多由实转虚。如太阳目病,伤风或伤寒,本伤寒治法不瘳,两睑反硬痛红肿,结眵干黄者,宜桂枝二越婢二汤。此即太阳先伤风寒,而后化热,传至阳明,故用越婢汤之石膏清胃热。(2)越经传:是指不按正常循经的次序,隔一经或二经相传。如本太阳伤风症,服桂枝汤不解,血轮反加赤痛,小便黄,大便结,心下痞,眵干而硬者,予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此即太阳邪热内陷,即既循经而传阳明胃腑,更越经而传手少阴心经,热邪袭留胃俯,故有心下痞,大便结,眵干而硬等热结现象。太阳病的热邪内袭心经,故有血轮赤痛。心热   移于小肠,能引起小便黄色。(3)直中:有些眼病,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起病就出现三阴的症状,这就叫直中。如伤于寒,眼无外症而暴盲,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即寒邪直中足少阴肾经,闭塞目中玄府夕致令失明。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的症候。例如,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出现眼珠胀痛,前额,眼眶,太阳穴以及项背酸强等症状,陈达夫教授用柴葛解肌汤治疗,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病例收到出入意料的效果,如象运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三阳合病的原理,治愈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被病人赞誉为神功妙手。此外,亦有阴经、   阳经同时受病者,如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脉弦紧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即太阳与少阴同病,寒邪从太阳直中少阴,故用麻黄外散太阳之寒,细辛内除少阴之寒。借附子固后防,而以麻黄攘外患。此例与前例风邪直中足少阴肾同用一个麻黄附子细辛汤,所治症候各异,用方意义自然各不相同。前者是用附子作响导,而引麻附除内忧。由此可见,病理明确,一方便可多用。按六经传变来治疗眼病,《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眼科专著,它将眼科局部症状和整个机体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去观察眼睛的局部症状夕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疾病本身就是一个交织着若干矛盾的运动过程,病邪与人体正气之间、病变器官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力量的消长、变化,充满了整个疾病的过程。所以,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矛盾。而六经辨证法和六经传变,正好反应了这一特点,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在经络脏腑方面的种种变化。抓住这种变化进行辨证,按疾病不同阶段的矛盾来具体解决,作到切合病情,丝丝入扣,既注意到病因的作用,也看到了机体的反应,既观察到眼睛局部的变化,也推论到脏腑经络整体的变化。特别是看到了它在不同阶段上的脏腑经络不同反应与变化。这样一种辨证方法,是我们创立我国新眼科学所必须坚持的。6.六经辨证,还须了解标本中见,临证时思路才广:《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洽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中见:即两经之间,有络脉交通之意。从六经追寻到本脏本腑,而脏腑之间是表里相传的,其相传的道路就是经络,经络之间表里相传,中途交会,称为中见。阳经入里是络脏,阴经出表是络腑,因此,阳经的中见为脏,阴经的中见为腑。见图示:(图8)从图中所示得知夕以六气为本,以脏腑、六经、中见为标的理论作指导,运用于临床,即得出少阳太阴从本治。因少阳之气为火,中见之气为噘阴风,火烈于风,故先治本火,则中见之气风亦随之而熄,故宜从本治。以此类推,阳明厥阴从中见治。阳明之中见为太阴,阳明为燥,太阴为湿,湿能化燥,故治其中见即能转化。;厥阴之中见为少阳,厥阴为风,少阳为火,火甚于风,洽其火则风自熄,故从中见治。少阴太阳从标从本治。太阳中见之气为少阴,少阴中见之气又为太阳,太阳为寒,少阴为热,两相对立,从寒从热,必取其一,因此,必须从标从本治,即初病之时,先治本经之标,而再治本经之本。例如,《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阳目病举要篇》说:“目病伤风,不畏光,无眵,风轮上起灰白色翳膜,甚至遮盖瞳神者,于桂枝汤中,重加海螵蛸以治之,或点涩化丹。”此太阳标热而本虚,太阳少阴从标从本治,此处即为从本治,故用桂枝附子汤。再如《少阴目病举要篇》说:“少阴目病,胞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者,宜治本,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方中去半夏、姜枣,加薄荷、白芍、防风治之。”因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的火太过而且上逼厥阴的络血妄行,血随泪出,成为血泪,故仍治少阳之火,则厥阴之证自愈。总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所表现的病证不同,在临床上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施治。病生于本,就求之子本;病生于标,就求之于标;病生于中气,就求之于中气夕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就要在治疗上标本兼施。

十二桂枝在脑中风,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桂甘龙牡汤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73例

韩玉秀;李秀云;潘凤英;王淑兰;

治法:救阴回阳固方药:桂甘龙牡汤加麦冬、五味子各15红参10克。3.恢复期型。主证:肢体酸软,偏枯不撇脉争我院自年1月至年l月,共收脑血管意外病73例。经用仲景方剂加减,效果颇为满意,

十三桂枝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

王圣祥医院皮肤科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兹述本人应用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以供参考。

1、寒冷性荨麻疹

李某某,女,40岁。年5月27日就诊。周身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20余年。诉近20年来每于受风寒后出现周身皮肤风团、痒。医院诊断为“寒冷性荨麻疹”,遍试中西药不效。现周身时起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痒。每于外受风寒后发生,即使在暑夏遇空调或游泳时也发病,以致夏日炎炎也须穿长衫裤;遇热则消退;面色萎黄,纳差,时胃脘隐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治拟调和营卫,固表御风。药用: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10g、生姜皮5g、大枣10g;生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汉防己10g。服上方10剂后多年顽疾痊愈。

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变应性皮肤病。为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所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出现许多特殊类型,寒冷性荨麻疹就属其中之一,其多病程漫长、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中医称之为“风瘾疹”,乃因卫气不能固表,风寒拂郁肌肤所致。桂枝汤正合其病机,此类患者多兼脾胃气虚,可合玉屏风散、四君子汤;甚者兼有肾阳虚,可加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以温阳散寒。

2、冬季皮肤瘙痒症

王某某,男,60岁。年11月24日就诊。冬季皮肤瘙痒五年。述近5年来每于入冬之后出现周身皮肤瘙痒,立春后则渐消。口服“息斯敏”,外用“无极膏”、“皮炎平”效果不显。现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糠秕状鳞屑,痒甚,逢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风寒束表。治拟散寒祛风,和营止痒。药用:麻黄15g、桂枝15g、白芍6g、炙甘草4.5g、干姜6g、大枣3枚;荆芥6、防风6g、羌活4.5g、桔梗6g。服上方10剂后诸症消失。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包括内外界因素。内因多与糖尿病、肝胆病、尿毒症、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有关;外因常与工作环境、气候变化、饮食、药物、局部摩擦、细菌、寄生虫等有关。其中冬季皮肤瘙痒症多见于老年或体弱之人,好发于秋冬季节,类似中医风瘙痒。多因体虚阳气不足,风寒束表致经气不畅而瘙痒。桂枝汤调和营卫,散寒御风与其病机相符,故效果显著。阳虚甚者加人参、附子;兼阴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枣仁、柏子仁以润燥止痒。

3、硬皮病

赵某某,女,35岁。年11月1日就诊。双手皮肤发硬三年。医院诊断为“硬皮病”,静点丹参注射液,口服“VitE”、“强的松”等治疗,效果不显。现双手指皮肤发硬,肤色黯褐,指端青紫,逢寒尤甚,伴时周身关节疼痛,肤表少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证属:寒邪外袭,肤失温养。治拟:温经散寒,调和营卫。药用:麻黄3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5g、炮姜5g;熟地10g、生黄芪10g、鹿角胶10g、羌独活各10g、丹参15g、鸡血藤15g。服上方10付后病情缓解,后随证加温阳补肾的仙茅、巴戟天;活络通痹的甲珠、伸筋草等,历时约3个月余,双手指皮肤明显变柔软。

硬皮病是一种难治的结缔组织皮肤病。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和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类似中医所称“皮痹”。中医认为其乃因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阻于皮肤肌肉之间,以致营血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痹塞不通所成。桂枝汤外可调卫御邪,内可和营通络,颇合其病机。久病多虚,多瘀,及肾。对阳虚甚者加重温肾扶脾,合阳和汤加减;血瘀明显者加强活血通络,可合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化裁。

4、白癜风

张某某,男,75岁。年9月15日初诊。周身皮肤起白斑20余年。述20年前在颈部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白斑,医院诊断为“白癜风”,外用“补骨脂酊”,口服“祛白糖浆”等中西药治疗,但皮疹仍逐渐扩大。现头面、颈、胸背,手足可见大小不等的白斑,界限清楚,不痛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肝肾亏虚,营卫不和。治拟:滋补肝肾,调和营卫。药用:熟地15g,归尾10g,川芎5g,白芍10g,黄芪15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沙苑子10g,五味子10g,桃仁10g,红花5g,刺蒺藜10g,浮萍3g,桂枝5g,白芷5g,夜交藤10g,活血藤10g。服上方15剂后颈部白斑区开始出现黑岛,至约30余剂后白斑基本消退。

白癜风属一种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表现为以皮肤黑色素细胞减少或缺少而引起的局限性色素脱失斑,大小、数目不一,边界清楚,部分患处毛发也可变白。中医称之为“白驳风”。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或外感风邪,搏于肌肤,导致气血违和,肌肤失之濡养所致。桂枝汤既可调和体表之营卫,引其它质重味厚之品外达,温煦肌肤;又能卫外祛风,对白癜风起到内外同治的作用。

上述诸症虽临床表现迥异,但用桂枝汤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其根本是各症都有“营卫不调”之病机,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良剂,故用之调和气血,燮理阴阳,舒通经络效佳。

寒性荨麻疹——兼谈桂枝汤的功能

(   经常有朋友问我,患了荨麻疹怎么办?这个荨麻疹,又叫“风团”,有时候被风一吹,就会感觉浑身发痒,用手一挠,立刻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红色的疙瘩,越挠越大,有的在瞬间会变得极大,甚至连成片,整个皮肤都发红凸起,很是骇人。然后,有的人若干时间后会自动退去,有的会反复出现,整天发痒,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时候,这东西也不是风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鱼虾,或者什么特殊的东西,也会出现荨麻疹。总之,这是一个比较普遍,也很烦人的疾病。

  有的朋友会说,这个病就是痒,挺着不就可以了吗?这个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吗?

  其实还真有的,荨麻疹如果起在肢体上,一般没有大的问题,可是有个别情况,有那种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头,坏了,因为这里皮肤薄弱,是呼吸的必经之路,不断的刺激会导致水肿,会让局部瞬间突然肿大,严重堵塞呼吸通道,这种情况会出现危急的后果,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窒息,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生命危险,有时候急救来不及,周围有医务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头切开插管处理,让患者可以呼吸,这样保证生命的安全。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那么,这个荨麻疹怎么调理才能好呢?

  西医会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中医则会将其分型,然后对症处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越热越厉害,这可能多是热证,中医会用凉血解毒等方法调理。

  还有一种,是遇到冷的就严重,比如冷水洗会严重,风稍微凉一点,一吹就严重,这多是寒证,我所见到的,寒证的多,热证的少,基本上这几年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寒证,所以给大家聊聊寒证的荨麻疹。

  这种荨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容易气虚,这是基本体质。如果从症状来看,往往是脉弱,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动作就气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够红润,稍一运动就容易出汗,平时怕风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够充沛,容易疲倦。

  此时,如果遇到冷风,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时候被冷风吹到,则容易出现荨麻疹,一挠,一身疙瘩,红红的一片,瘙痒不止。

  那么该怎么调理呢?

  我的经验是用桂枝汤。

  要说起这个桂枝汤,来历可了不起,它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被古代称为“仲景群方之魁”,这个方子的妙处,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只就着荨麻疹来谈谈它的用处。

  这方子现在的份量大致是: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是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所以我给出的是《方剂学》教材里面的大致份量,生姜和大枣是我的经验用量。

  那么,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它的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这个方子历代主要应用,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明显的正气不足的人,患了风寒感冒的时候,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这种表虚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此时古书记载还会出现一个症状,叫“鼻鸣干呕”,这“干呕”好理解,可是这个“鼻鸣”是什么情况呢?原来,在我们患外感的时候,鼻腔里面会堵塞,有时又有浓鼻涕凝结在里面,此时呼吸,有时会气流堵塞,然后用力,又突然通开,此时会出现鼻鸣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此方会被张仲景选用放在《伤寒论》这部巨著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呢?这方子是怎么构成的呢?

  原来,当风寒伤人肌表的时候,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这是正气尚足,对寒邪侵袭的正常反应,此时防线还算坚固,所以没有汗。可是有的人,正气虚弱,外寒来袭后,正邪斗争,结果自己的防线出问题了,总是出汗,这个出汗是“桂枝汤证”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时这种表虚之人,容易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这是腠理不固,卫气松弛,营阴无法内守,于是泄出腠理,成为汗液出来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那么,荨麻疹的寒证,也是有着同样的机理的。往往是营卫不和,所谓“营”,中医叫营气,指的是循行于脉中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一些营养物质,《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而所谓的“卫”,顾名思义,指的是保卫身体的“卫气”,是一种防护的功能的描述,《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认为卫气主要分布于体表。但是,《素问·痹论》则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可见卫气也循行于身体内部,在各个脏腑之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卫气和营气是不可分开的,营是营养物质,而卫气就是运送它的力量,卫气将营气运送往全身,在体表的,就是去防卫外邪入侵了,在体内的,就是为身体脏腑输送营养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的意思,是卫气出了问题,推动输送营气的功能有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此时叫做“卫强营弱”呢?其实,“卫强营弱”的实质是营卫皆弱,看不到这一点,就没法真正懂得桂枝汤的道理,而“卫强营弱”只是相对的,“卫强”是外邪来袭,正气不足的人,卫气是不足的,是紊乱的,此时不足的卫气忙于在体表组织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滞于局部,显得“卫强”,可是力量还是不够,所以无法正常运送营气,营气无法正常通行,成为没有押送官的粮草,所以会四散,所以会散出体外“汗出”,这种状况,在局部就显得“营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张仲景的办法是,补足正气,所以他用桂枝汤,桂枝汤的核心,是补足脾胃之气,增加脾胃之气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力量的。

  很多人问,我们的营卫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你总是说,孩子总是感冒,是因为脾胃虚弱呢?其实,我们身体的正气,都与脾胃有关,尤其是保护身体的营卫之气,《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所以我们营卫之气的来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和生姜大枣。可是同样的药物组成,只是芍药增加一倍的药量,在加上饴糖,张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汤了,这个建中汤就是补脾胃建中焦的经典方子,而桂枝汤服用后要喝热粥,这个热粥和饴糖的区别,其实只是浓缩与否的问题,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见,桂枝汤的一个我们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补脾胃,建中焦。而与小建中汤的不同,是桂枝汤的芍药量少一点,也就是收敛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认为桂枝汤是补足中焦,同时增强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功能的,也就是说它有增加输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里面谈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除了补中,它的作用还有通行气分的功能;而芍药则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中也有“益气”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补益阴气,而除此之外,它更善于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与芍药都有补正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行营卫之通道的功能。

  当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补足正气之外,通行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除了补足正气,一治卫强,通行卫气的运行,一治营弱,通行营气的运行,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温卫气之通道。大枣甘平,熬药的时候要掰开,不用去核,熬好后益气补中,养营气之基础。更重要的是姜、枣相合,可以升发脾胃之气,是谓补中,这是营卫之气的来源。炙甘草则是典型的守中之药,坐镇中焦。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其实,仲景将此方放在《伤寒论》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测他是想突出补足正气的重要性,这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基础,所以这样安排,不知这样想,是否理解了医圣之心。

  而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讲究的。水煎好以后,首先是,“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就是喝完了药,要加喝一碗热粥下去,这是要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这碗粥,确实疗效要差很多,有时候根本就出不来汗,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写过,甚至我们泡脚发汗,都要让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为营卫之气是从脾胃而来。

  然后,要“温覆令一时许,”就是披上衣服,让身体温暖,这也是避风助汗之意,此时注意千万不要外出,让冷风吹到,如果那样,则前功尽弃了。然后,等到“遍身漐漐(zhe 二声),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但是千万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则“病必不除”。

  此时,大家会奇怪,这个桂枝汤证不是在出汗吗?为什么还用汗法来发汗呢?可是为什么有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里面讲过来,此时,并不是为了发汗而发汗,此时微微汗出,只是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利的一个标志而已,很多人认为外邪会随着汗排出体外,在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气随着汗出去,那么该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张仲景说不可大汗淋漓,显然不是这个道理,而是:桂枝汤是增加脾胃之气,通畅营卫运行的通道的,一旦营卫之气充足通畅,则会微微汗出,这是一个标志而已,中医以此来判断,是否方药到达有效剂量。

  然后,如果服用一次后,汗出,病好了,停后服,后面的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着再服,“乃服至二、三剂”。所以总是有人问我,张仲景书中的原方,药量怎么那么大啊,现在我们的剂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实当时的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很多时候,张仲景并没有让您都喝了,比如这个桂枝汤,量也比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经微微汗出了,这就是到达标准量了,如果身体痊愈,后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说中医是以人体的反应为标准剂量的,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个死的标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适应每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同时,方子后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这个方子,对寒性荨麻疹,效果极好。前几天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妻子患了这个病,很难受,于是我告诉他,服用桂枝汤,结果三副痊愈,昨天发   对于体虚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后容易出汗的(这是最重要的诊断标准),我都会用桂枝汤,初起的基本就是单纯的只用桂枝汤,如果时间长了有其他问题,药物会有所增减,但是都是桂枝汤打底。对于这种证型的感冒,桂枝汤往往都是一剂见效,甚至有的是一剂痊愈。可以说,这是一个治疗体虚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只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伤寒论》中的第一个方子,居然很少见有中成药,我走遍全国的药店,都基本没有见到,每次到感冒流行的季节,我都会想,该有多少人受益于此方,可是我们老百姓却不知道。每次看到那些患荨麻疹四处求医的人,我也都想,这个方子可以帮助到多少人啊,可是,却没有一个成药可用。不能不说,我们对自己老祖宗的经验,丢失的很多,这是多么的不明智啊。

冻疮:刘兴华用桂枝克麻黄40克煎剂局部涂擦治疗习惯性冻疮66例,痊愈4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

十四桂枝对全身气机功能的恢复

桂枝辛温即可以升发提气,也可以平冲降逆气。

一、奔豚.岳美中医案:老友娄某某的爱人,年七十,患呕吐,腹痛一年余,于年4月16日远道来京就诊。询其病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见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既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此中医之奔豚气。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证,予仲景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共服上方14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作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蠲饮,嘱服10剂。药后,时有心下微作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与理中场加肉佳、吴萸,数剂而愈。(《岳美中医案集;49)按语:《金匮要略》云:“奔脉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忧思过甚。致发心脾阳虚,火不下达,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气有或聚或散之时,所以少腹痛块有或隐或现之候,C2阳虚损,下寒上逆,则气从少腹上冲心。与桂枝加佳汤温阳降逆,正中病机,果有神效。二、食后嗜睡谢富晋医案:邓某某,女,18岁,年2月6日诊。从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荐汗,舌苔白而微腻,舌谈红,脉濡缓。处拟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3剂,日l剂,水煎服。服药后仅伏案20分钟即醒,再予原方5剂,服后能坚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末见复发。(四川中医;(E>;36)按话:人之寤寐与卫气的运行和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本案嗜睡发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与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肚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三、呃逆宋建中医案:常某,男,5l岁,牛2月28日初诊。自诉五年前曾因胃脘胀闷不舒,隐隐作痛,食欲不振,医院诊为慢性胃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胃院时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凉而见呃逆,日渐加剧,伴腹胀,纳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进中西药,而无显效。近两日呃逆颁发,故前来求治。刻诊:证如上述,见其呃逆频作,音低声微,面黄体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邪侵袭,胃气上逆。治当补脾胃,怯寒邪,降逆气,用桂枝加桂汤加味:桂枝20克,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枣7枚。服药2剂后,吨逆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纳呆也有好转。又服2剂,呃逆消失。上方桂枝减为9克,再进3剂而愈,随访无复发。(新中医l99l5(5>“45)按语:久患胃病,脾胃已虚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冲气上逆而发呃逆。桂枝汤能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加桂枝者,“为其味甘,故又善调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冲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医学哀中参西录》)。又加党参、干姜温补脾胃,待阳复寒去,脾胃调和,则呃逆自除。

十五桂枝在癌症肿瘤增生囊肿方面的应用

柴胡桂枝汤加味辅助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例

陆蓉芳韩江琼黄杰房援朝

:正1临床资料本组例,均为年6月~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乳腺癌例,妇科类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66例,鼻咽癌23例,肝癌7例,肺癌10例,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盲肠癌)58例,恶性淋巴瘤24例,胆囊癌9例,胰腺癌3例;住院例,门诊例;女例,男94例;

桂枝茯苓丸加减辨治妇科肿瘤

综上所述,治疗妇科肿瘤时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为大法,可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对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表现为气滞血瘀证者,加香棱丸行气散结;若为痰瘀互结证,合二陈汤理气化痰,破瘀散结;若为肾虚血瘀证,合补肾祛瘀方补肾活血,消癥散结。对于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表现为气滞血瘀证者,宜桂枝茯苓丸合膈下逐瘀汤以行气活血,祛瘀散结;若为湿热瘀毒证,合四妙散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若为肝肾阴虚证,合六味地黄丸补肾养阴,解毒散结;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者,合参苓白术散加女贞子、补骨脂、旱莲草以健脾温肾,补中益气。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应注重解毒散结,同时顾护脾胃,兼顾兼证,以达到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之效。

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及放疗、化疗治疗期间配合桂枝茯苓丸调理,可增加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达到快速恢复的作用。由于手术耗气伤血,术后多表现为气血双亏,或气阴两伤、脾胃失调,可配合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调理脾胃,益气固表,养阴生津,有助于机体尽早恢复。患者接受化疗后,出现胃纳减退、恶心等,多以茯苓桂枝丸配合健脾和胃法治疗;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则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热毒伤阴、气虚血瘀、瘀毒化热等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配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可以达到放疗増效的作用。

4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刘某,女,43岁,年9月19日初诊。主诉:子宫肌瘤术后2年,体检发现右侧附件囊性占位病变。症见:腹胀,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胖,苔黄厚,脉细。医院B超示:右附件区可见3.8cm×3.6cm及1.7cm×1.0cm液性暗区,考虑卵巢囊肿。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治以疏肝散结,活血行气。处方:党参25g,茯苓25g,桃仁15g,赤芍10g,牡丹皮10g,莪术15g,桂枝5g,鸡内金10g,穿破石30g,蒲公英30g,水蛭10g,土鳖虫15g,瞿麦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20d.年10月9日复查B超示:右附件见液性暗区3.2cm×1.8cm,另见强光团0.7cm×0.5cm.继续服用该方至年11月21日,再次复查B超示: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2:患者陈某,女,63岁,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右乳腺癌术后4年,体检发现子宫肌瘤。患者于年行右侧乳腺癌手术,病理检查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行放疗及6周期化疗(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阿霉素+氟脲嘧啶),年5月13日医院体检时B超示:子宫后方见强光团,大小约4.5cm×3.6cm,考虑子宫肌瘤。症见:稍腹胀,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边有瘀斑,脉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证。治以补气活血,破瘀消癥.处方:党参25g,柴胡10g,白芍15g,茯苓25g,桂枝5g,桃仁10g,牡丹皮10g,海螵硝10g,生麦芽60g,莪术15g,鸡内金10g,穿破石30g,三七片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年6月20日复诊,诸症消失。复查B超示:子宫及双附件未见包块。随访至今无复发。

病案3:患者曾某,女,35岁,年5月9日初诊。主诉:婚后5年未避孕但未孕。既往曾用寿胎丸治疗,仍未受孕,有子宫肌瘤病史。症见:经前乳房胀痛,无腹痛腹胀,纳眠可,二便调,月经色暗,无痛经,舌暗红,苔白,脉细。B超示:子宫左后方见强光团,12.5cm×11.0cm×8.6cm,考虑浆膜下肌瘤。中医辨证:肾虚血瘀证。治以补肾活血,消癥散结。予以桂枝茯苓丸方加减,处方: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25g,白术15g,炙甘草5g,桂枝10g,桃仁15g,牡丹皮10g,莪术15g,鸡内金10g,土鳖虫15g,穿破石15g,三七片10g,仙鹤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近2个月。年8月7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自觉精神佳,经前乳房胀痛消失,经前腹胀,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中医辨证同前,加重活血化瘀药。处方:党参25g,桂枝10g,茯苓25g,桃仁10g,白芍15g,丹参15g,莪术15g,鸡内金10g,蒲公英30g,水蛭10g,穿破石15g,三七片10g,土鳖虫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20d.年8月26日复诊B超示:宫内妊娠5周,子宫左后方见强光团,10.6cm×9.0cm×8.5cm,考虑浆膜下肌瘤。遂继续用寿胎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顺利产下胎儿,现小孩健康成长。

桂枝茯苓丸(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人已访问

[组成用法]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方证]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现代应用]1.以腹部包块和子宫不规则出血为特征的子宫肌瘤是本方的经典主治,其他妇产科疾病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葡萄胎、慢性附件炎、痛经、胎盘残留、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粘连不通、输卵管积水、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胎死腹中、月经不调、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产后恶露不尽、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位置异常、产后尿潴留、放置节育环后的腹痛等也常有应用本方的场合。2.一些包块性结节性疾病如多发性息肉,乳房肿块、前列腺增生症、男子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甲状腺肿大、麦粒肿、痤疮、声带息肉、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痔疮等也可应用本方。3.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冠心病、高血脂、慢性心功能不全、盆腔瘀血综合征等以瘀血征明显时可用本方。4.其他还用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顽固性失眠、健忘、雀斑、虹膜炎、眼底出血、中心性视网膜炎、结膜炎、嗜食、慢性胃炎、腹膜炎、原发性肝癌、阑尾炎、脱肛、睾丸炎、子宫直肠窝积液,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青春期肥胖、贫血、下肢溃疡等。[经验参考]本方在妇科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妇人良方》将本方称为夺命丹,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厥欲死,冷汗白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胎动气,下血不止。若胎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以蜜丸为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淡盐汤送下。速进两丸,至胎腐烂腹中,危甚者,定可去除。《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丸为汤称为“催生汤”,用于下胎。《类聚方广义》载本方治经水不调,时时头痛,腹中拘挛;或手足麻痹者;或每至经期,头重眩晕,腹中、腰脚疼痛者。又治经闭上冲头痛,眼中生翳,赤脉纵横,疼痛羞明,腹中拘挛者。又云: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又用于肠风下血皆效。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大塚敬节治一25岁处女,每月因月经而烦恼。妇科认为由于子宫后倾,与卵巢有粘连,需要手术治疗。腹诊,右下腹有牵引性压痛,血色不佳,故与当归芍药散。服药两个月病情无变化。于是更方用桂枝茯苓丸,当月行经不痛,1年后结婚(《汉方诊疗三十年》)。张法运治一女,经停三月余,食少纳差,体倦泛呕,自以为受孕。半月前忽见阴道下血,腹中坠痛,前医按胎动下血论治,迭进益气安胎、养血止血之剂十余付,罔效,前来就诊。证见少腹胀满,拒按刺痛,下坠,夜间脐周时有跳动,下血晦暗,滴沥不断,腰酸乏力,精神不振,舌淡紫暗,脉沉而涩。据脉参证,此为癥积为患,非胎也。病家不以为然。余曰:是胎何能三月始动,下血半月何胎能存,数进止血安胎之剂因何不效?病家默然,即以桂枝茯苓丸合下瘀血汤之复方祛瘀消癥,推陈致新。药进一剂,阴道下血量多,进两剂腹中坠痛,难以忍受,遂下一扁圆形紫暗血块,形似烂肉,外附弹子大白色水泡,连接—起,犹如一串串葡徇覆盖其上,腹痛顿减。此乃葡苟胎也。嘱原方再进一剂,药后又下此物一块,前后约重1.5千克,兼杂墨紫色血水甚多,腹痛消失,下血逐渐停止。病人现面色苍白,汗出乏力,如同产后。调理一句而愈。一年后生一男婴(河南中医,;5:20~21)。本方可作为祛瘀血剂的代表方来看待,除了妇科以外,本方还用于其他领域。如矢数道明用本方治一妇女,主诉去年11月视力障碍,一般认为白内障及中心性视网膜炎。医院眼科及眼科名医,均宣告失明不治之症。头痛、肩酸痛显著,月经期更为剧烈。反复数次人工:流产,腹部脐旁有显著瘀血症状。服桂枝茯苓丸料十日,肩酸痛、头痛及头颈酸均消失。二十日视力恢复,一个月后能够扪‘乒乓球。此后,继服二个月后,可以读报。四个月后视力恢复至0.9。经治医师甚为惊奇,大家确认系中医之效果(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2卷2号)。王占玺治郭某,男,49岁,工人。年7月24日初诊。右下肢浮肿困痛二个月,少服坠胀感,有时排尿不畅,劳累后增剧,经治疗2月余,诸症不减转诊就医。观舌苔薄腻而质暗,右下腿可凹性水肿(十十),胭窝静脉明显曲张。此瘀血兼水肿、为水血同病,拟二者同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健脾利湿,取《金匮》当归芍药散法,而易用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饮加减:桂枝10g、茯苓10g、丹皮10g、生桃仁10g、白芍15g、冬瓜皮30g、桑白皮15g、橘皮15g、五加皮10g、车前子10g(包煎)。年8月4日,上方服8剂后右下肢浮肿消失,腘窝静脉曲张减轻,嘱将原方再服4剂为之善后(《张仲景药法研究》)。本方是—‘张活血化瘀的方剂,常用于因下腹部瘀血而形成的包块和痛症,通过活血化瘀、去瘀生新、散解凝滞以治诸证,是妇科疾病常用方。研究表明本方有调节性腺功能、消炎镇痛、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但不限于妇女,只要具备以上方证和腹证,男女老幼用之皆有效。诚如胡希恕先生所言:“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瘫病下血,且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可将本方证视为桃核承气汤证之缓者。临床应用本方时要注重望诊和腹诊两个方面。就望诊而言,患者多面色暗滞、或伴有黄褐斑,眼圈发黑,下眼睑多有充血,肌肤多甲错;唇色暗红、舌质暗紫等。腹诊发现腹直肌紧张、拘挛,有抵抗感。同时患者有疼痛感或不适感。或行能触及到包块存在,此包块一般较软,有的可滑动,按之疼痛明显。矢数道明认为此汤多用于妇女,但男人亦常用。其体质比较强壮,所渭实证颜面多红者,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与桃核承气汤比较,本方证为静止状态,且患处较固定,脉多沉迟而紧。主诉头昏眼花、头痛、肩酸痛、眩晕、足冷。亦有下腹紧张疼痛。就体质而言,其人营养状况多比较好,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人。临床使用时多将本方做汤剂,与仲景“炼蜜为丸”的剂型不同。有人以为两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日本学者为此专门进行了丸剂和汤剂的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丸剂比汤剂有效成分高。这是丸剂临床效果优于汤剂的物质基础。我们在临床使用时要考虑到这一差别,在不需加减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丸剂饭前服用,或用其他汤剂配合丸剂使用。如治疗妊娠有癥痼者,应遵原典丸药之服法;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病症,可改为汤剂,桂枝茯苓丸的加味药为大黄、柴胡、牛膝、白术、当归等。赵明锐常将本方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使治疗范围更为广泛(《经方发挥》)。应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原文点睛]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虾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二条)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九,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九。不知,加至三丸。[注论精选)尤在泾:癥,旧血所积,为宿病也。癥痼害者,宿病之气,害其胎气也。于法妊娠六月,其胎当动,今未三月,胎不当动而忽动者,特以癥痼害之之故。是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夫癥病之人,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胎结故经断不复下,乃末三月而虾血乃下,亦以瘾痼害之之故。是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要之,其癥不去,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下癥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厉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众匮要略心典》)。吴谦等: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癥痼之疾而育胎者,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为癥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动不安者,此亦癥痼害之也;然有血虾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可下其癥痼也。后三月血成虾,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癥痼也。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医宗金鉴》)。徐忠可: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患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奉寒;癥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金匮要略论注》)。

桂枝茯苓丸治疗乳腺增生合并子宫肌瘤60例

柴素萍

:正乳腺增生合并子宫肌瘤为生育期妇女常见病。年1月至年6月我院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乳腺增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疗效较满意。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恶性肿瘤

杨晨光许鹏曹永升武彩霞陈捷

卵巢囊肿

有临床报道称,以桂枝为君,配伍赤芍的功效与作用、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丹皮、桃仁的功效与作用、水蛭的功效与作用等品,治疗卵巢囊肿患者34例。经服药1.5~8个月后,卵巢囊肿消失的有16例;囊肿缩小达1/2以上者有12例。

临床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发生多以寒邪内袭,水湿积聚,血脉凝滞,水瘀互结于冲任二脉为病机关键,以致形成囊肿。桂枝为辛散温通之品,既能温通经脉,又能通阳化气。其可奏驱散寒邪,化气利水,通脉化瘀之效,可解水瘀互结之势。是方以桂枝为君切中此证之核心,再伍用利水健脾、化瘀通脉之品,相须增效,自能达软坚消肿之目的。

十六桂枝对血压和免疫力的双向调节作用

十七桂枝对慢性溃疡,糖尿病皮肤溃烂和慢性骨髓炎有很好的疗效。

黄煌用桂枝汤治疗糖尿病足和溃疡

桂枝治疗肾炎后蛋白尿:

以桂枝茯苓汤配合蜈蚣蛋(桂枝30克丹皮30克桃仁30克茯苓60克赤芍60克鲜鸡蛋一个内入蜈蚣末,治疗66例,54例近愈,有效10例,无效2例。

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发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2结果本组治愈23例占72%,显效5例占16%,无效4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

桂枝用药总结:能用麻黄之病症或体质皆可以用桂枝,但能用桂枝未必皆可以用麻黄。

桂枝用药禁忌:

桂枝虽然发汗力较弱,但毕竟有辛散性,故气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实热病证,均应慎用,少用或不可单用桂枝。桂枝辛温能够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均应慎用,少用或不可单用麻黄。

破禁:如果表虚自汗同时有外感风寒者可以,在大剂量的生黄芪炒白术中少加桂枝,阴虚者加熟地,炒白芍,肾不纳气者配蒸附子,生龙骨,生牡蛎,实热病证配以大量的清热泻火药,皆可酌加桂枝。

桂枝用量:6------50克体虚之人,少阴心肾阳虚者,需少用或配补气滋阴,人参,党参,制附子,生黄芪,炒白芍,地黄,怀山药,山萸肉之品。实热病症,桂枝在配方中的用药比例不可以大过寒凉药,否则会“火上浇油,助纣为虐”。

1、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

2、药理作用

能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故有发汗解热作用;有中枢镇静、镇痛作用;能促进唾液、胃液分泌,故有健胃助消化作用;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解除腹部疼痛;有强心、利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自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常见皮肤真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3、桂枝汤药理分析,认为有解热镇痛、镇静解痉、抗炎抗过敏作用,有改善心血管、消化系统的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吉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tongqicai.net/cfxcsjyyy/13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