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板障及外板局部的骨质破坏样改变,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您会下什么诊断?嗜酸性肉芽肿?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转移瘤?......
下面这例颅骨板障广泛增厚,呈磨玻璃样密度,内见低密度区,您又考虑什么?骨纤?骨髓炎?......
什么鬼?上面两例都是骨瘤?!!骨瘤都无法直视了,以后类似的颅骨病变报告该怎么写!?
原来骨瘤不光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这样:
颅骨骨瘤可分为致密型(多见,多起源于颅骨外板,内板多保持完整)和疏松型(多起源于板障,呈膨胀型生长)。
颅骨骨瘤(osteomaofskul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隆突于骨面。由于颅穹窿部为膜性成骨,颅底部为软骨内成骨,故颅穹窿部的骨瘤较颅底部多见,尤其是额骨和顶骨。
临床表现1、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病程较长,男女无差异。
2、多以无意发现的无痛性颅骨肿物或伴有轻微不适居多,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头痛、局部疼痛、头晕和眼球突出。
3、多累及颅骨外板,可出现局部隆起的肿块、质硬、与头皮无粘连、表面光滑、边界较清、不活动、偶有压痛,局部头皮无红肿,多无不适感。
4、板障型多膨胀性生长,边界不清,颅骨广泛隆起。
5、内板型较大者可引起高颅压症状和局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6、眶部骨瘤可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影像学检查1、头颅X线平片
致密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局限性高密度、内部结构致密一致;疏松型内部密度不均。
2、CT
致密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肿物,伴局部皮肤或软组织向外推移;疏松型内部密度不均。
3、MRI(磁共振成像)
致密型为低或无T1和T2信号,与骨皮质连续无间隔;疏松型呈T1不均匀稍低或低信号,T2混杂高信号。
鉴别诊断
1、脑膜瘤:为颅内肿瘤,可刺激局部颅骨内板增厚或不规则的骨质增生,可看到脑内的肿瘤实质;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骨增生硬化范围较广且密度不均匀,可引起外板膨胀而内板不受累,病变密度不如骨瘤高;
3、肢端肥大症:颅骨增厚多位于内板,同时可见额窦增大、乳突过度充气、枕骨粗隆突出等改变;
3、畸形性骨炎:穹窿骨的破坏与硬化可同时存在,内外板都有增厚,板障增宽,常含不规则棉团状钙化,硬化期颅骨一致性增厚,无法区别颅骨结构;
4、颅骨内板增生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颅骨内板和板障呈波浪状、梭形增厚,边界清楚;
5、皮质旁骨肉瘤:密度比骨瘤低且不均匀,病变与邻近骨皮质分界不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