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永华,郭静华,王想,贾骏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神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区域阵发性剧烈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说话、刷牙、洗脸等因素均可引起疼痛发作,发病迅速,可出现刀割样、烧灼样、闪电样的疼痛。苯妥英钠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来影响大脑皮层的运动,还能调节钠离子水平,促使神经细胞膜稳定,发挥抗神经痛的作用。天麻素胶囊具有镇痛、镇静、安眠的功效,适用于三叉神经痛、眩晕、偏头痛的治疗。本研究医院就诊的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天麻素胶囊联合苯妥英钠片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年3月-年9医院就诊的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80±8.27)岁;发病支数1-3支,平均(1.60±0.35)支;病程1-10个月,平均(6.13±1.40)个月;疼痛部位分为左侧54例,右侧45例。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2)肝肾功能不明显异常;(3)依从性良好;(4)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2)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病变;(3)其他病变引起的疼痛;(4)合并其他急慢性感染病变;(5)其他自身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病变;(6)机体心、肝、肺、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7)对选用的药物过敏。
分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6-70岁,平均(50.71±8.36)岁;发病支数1-3支,平均(1.59±0.37)支;病程1-10个月,平均(6.09±1.42)个月;疼痛部位分为左侧26例,右侧24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35-71岁,平均(50.93±8.20)岁;发病指数1-3支,平均(1.62±0.34)支;病程1-10个月,平均(6.24±1.39)个月;疼痛部位分为左侧28例,右侧22例。两组在男女比、病程、年龄、发病支数、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苯妥英钠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g/片,产品批号0209、、0213),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天麻素胶囊(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g/粒,产品批号0120、、0118),0.1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疗效标准。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好转:发作时疼痛明显减轻、次数明显降低;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
观察指标:临床症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
主观疼痛程度对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VAS分值0-10分,分值越高则疼痛越剧烈。
血清因子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4mL,在深圳迈瑞MR-96A型酶标仪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试剂盒均由深圳迈瑞公司生产。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皮疹、口鼻干燥等。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录入SPSS24.0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评分、症状、检测指标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以独立t检验比较,组内以配对t检验比较。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主观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5-HT、PGE2、IL-1β水平明显降低,β-EP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5-HT、PGE2、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见表5。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神经内科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人群在不断扩大,并趋于年轻化。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成明了,临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相比于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但也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
苯妥英钠能调节机体神经递质的分泌,有效降低神经突触的兴奋和神经元放电信号的传递,防止异常放电的传播,还能促使钠离子外流,可有效保持神经细胞膜稳定。苯妥英钠虽可减轻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服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发作,临床整体疗效欠佳。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偏头痛”的范畴,主要病机为风寒、风热侵袭,引起肝肾湿热上冲,或阴虚虚火上炎,导致风痰瘀交结于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当以熄风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天麻素胶囊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动脉血管的顺应性,改善血液灌注量,还能镇痛、镇静、调节免疫功能。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疼痛程度、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天麻素胶囊联合苯妥英钠可提高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
5-HT是主要的致痛因子,可提高机体的疼痛阀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β-EP是内源性镇痛因子,能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抑制P物质的释放,缓解疼痛程度。PGE2可直接作用于周围伤害感受神经,促使中枢神经的痛觉传递,还能引起神经炎症反应,提高疼痛程度。IL-1β是前炎症促炎因子,能诱导多种炎症因子的分泌,加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炎性损伤。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的5-HT、PGE2、IL-1β低于对照组,β-EP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天麻素胶囊联合苯妥英钠可调节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炎症反应,此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天麻素胶囊联合苯妥英钠片可提高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
来源:现代药物与临床,年第36卷第1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