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干货,极其实用的中医望诊大全珍藏

北京白癜风那儿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28371.html
导读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必不可少,望病人形体、颜色、姿态等是医者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望重视!

先附歌诀两首: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寒喘两颧乌,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槁,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瘦人肝火盛,赢弱气虚防,困喉发噎食,困口发胃寒,泄泻面黄白。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泄,眼圆突防狂,似鹤成痨症,如紫定骨蒸。鬼惊面蓝黑,绝胃口门青,服毒白人口,发红下血症,面黄如染纸,肠风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症,斑缠亦同评。悬针灵锁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痰盛面光亮。气紧腰痹防,鼻耳暗将亡,诸病宜查此,临症不张忙。

1

面诊小口诀

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最重要。脏腑位,要牢记。多重影,应分清。病多端,起气血。面色青,主寒痛。面色泽,气血充。面色赤,定有火。赤如妆,乃虚火。面色黑,肝肾见。面晄白,主虚寒。白无华,是血虚。面黄泽,为湿热。面黄暗,病肝肾。额头亮,精神爽。额头暗,有灾殃。眼有神,无大病。眼无神,精气虚。眼色红,内有火。眼白黄,病肝胆。虹膜缺,主脑病。胃环大,有中毒。黑纵线,是炎症。黑凹陷,伤器质。皮炎痒,虹周灰。血管硬,白圆环。虹膜诊,学问大。同心圆,是关键。多节段,排成环。环环扣,象全身。眼为鱼,贵明亮。鼻光泽,无大病。鼻色青,主寒伤。鼻色白,主伤血。鼻土偶,胃气绝。鼻不正,病不轻。鼻有痣,病陷危。人中明,无大病。泪堂下,宜饱满。青黑干,主肾虚。夜不寐,多伤神。沟平坦,性无力。人中疔,主胃火。人中歪,命不长。唇淡红,无大病。唇色白,主伤血。唇青紫,寒痛瘀。面光亮,为水积。面黄黑,脂肪肝。耳面焦,防癌症。面清瘦,宜小心。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无重病,必长寿。部位明,五色清。知色克,可万全。

2

五官与疾病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了疾病。1.眼睛忽然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如果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就会有发胀的感觉。这时除了及时就医外,还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让眼睛太疲劳,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2.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这是肾功能在逐步衰退的信号,有时还会伴随着脚痛、腰痛、尿频等症状,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是要注意,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3.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有时甚至呼吸困难。这是肺脏功能逐步衰弱的标志,病人首先要注意饮食,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也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加强体质锻炼,防止肺部合并症发生。4.嘴唇感觉麻木,饮食减少,身体日见消瘦,这是胰脏功能在逐步衰减,这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胰脏不好,便殃及胃,当胃受到损害时,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欲裂,麻木无味。这时除了调整饮食外,还要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5.味觉迟钝,尝不出味道,伴随而来的是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这就意味着心脏功能受到了损害。这是操劳过度所致,当口中干涩,舌苔厚重,尝不出食物的滋味时,尤其要警惕,防止心脏发生病变。

3

面诊全解

(1)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正常人面容。(2)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泡疹,表情痛苦,呼吸和脉搏增快——急性病面容,如大叶肺炎、痢疾、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传染病等。(3)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是清晨较重——急、慢性肾炎、肾病等。(4)面容憔悴、面色灰暗、两眼无神、精神萎靡——慢性消耗性疾病。(5)颜面苍白、浮肿、眼睑宽而松弛、表情迟钝而冷淡、黑眼珠上方露白,眼球突出——甲状腺机能亢进。(6)面容苍白、浮肿,缺乏表情。舌大唇厚。加上声音沙哑、耳聋,全身皮肤粗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7)面部浮肿、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8)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突出、两颧隆起、耳鼻增大——肢端肥大症。(9)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伤寒病。(10)面容发红、胖圆、状如满月,由于两颊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多为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柯兴氏综合征。(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一震颤性麻痹和脑炎。(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炎等。(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行性出血热。(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麻风。(17)面部清瘦而苍白,两颊红呈胭脂色,下午明显伴有低烧——活动性肺结核。(18)脸色枯黄、鼻梁扁平、眼呈杏状、眼睑浮肿、额有皱纹、唇厚、伸舌、神疲无力——先天性愚笨。(19)因腹泻或呕吐,面部憔悴、眼窝下陷,鼻梁瘦削高出,颧弓隆起清晰可见——严重脱水。(20)面部看上去像"黑人",牙龈和颊部粘膜也有黑蓝色的色素沉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21)外伤伤口较深,数日后出现张口困难,面部肌肉痉挛,看来似笑非笑,呈特殊的苦笑面容——多为破伤风。(22)痴笑,不断照镜子、扮鬼脸,思维特奇,情感反应幼稚,行为紊乱——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3)狂笑——精神性疾病,如反应性精神病、癔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狂躁症等。(24)傻笑——多见于因染色体畸变而致先天性愚型患者,以及因母亲妊娠期受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等先天发育障碍;难产和脑炎、脑膜炎等后遗症。(25)强笑——常为多次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同时往往伴有强哭,发音和吞咽障碍等。(26)诡笑、眨眼、呶嘴、吐舌、挤眉、弄眼——多见于小舞蹈病患者。(27)呆笑,常有张口不闭、口角流涎、无意识地笑——多见于老年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28)假笑,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面部歪斜——面部神经麻痹。(29)脸色长期异常,而且精神不振的——医院检查治疗。(30)脸色突然变黄——可能是患了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钩虫病。(31)脸色发青——多半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32)脸部逐渐变黑——可能患了肝硬化。(33)双眼睑呈现浮肿——身体"积水"、睡眠不足;每日晨起时双眼睑浮肿更严重者——心脏或肾脏有问题。(34)颧骨或面颊部位出现白块——可能患上白斑症或癌症。(35)皮肤呈黄色,头发失去光泽及易于缠绕者——甲状腺分泌失调。(36)皮肤过度苍白——可能是贫血。(37)皮肤呈现赤红——显示红细胞含量偏高,或心脏、肝脏及肠出现问题。(38)眼睑出现半月型乳白色斑块——可能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39)面部的痣,突然出现了变化,如颜色变黑,颗粒变大,痣边缘呈不规则线条等——可能是皮肤癌。

4

面相

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具体相: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3.胆区:发青。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鼻纹多为供血不足。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9.肾区:发暗肾虚。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5

人体全面补充

一、总论1.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5.胸(乳)

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7.胆

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8.肾

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病或痞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也会腰、腿及背部酸疼。肾虚可导致膀胱、生殖系统、性腺等疾病。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也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病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证明此人患有高血压或预示将来要患有脑血栓疾病。9.膀胱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稍频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证明是鼻炎。10.脾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11.胃反射区域在鼻翼。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饭前胃疼,一般是胃炎。饭后一、二小时腹疼是胃溃疡,压痛点在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饭后二到四小时腹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痛法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痛,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鼻翼薄且沟深证明是萎缩性胃炎。12.小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内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13.大肠

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14.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域比较光洁的话,证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酸痛。若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肾的反射区域也不好,这两种情况一般都证明此人性冷淡。若女性人中有痦子,一般是她子宫有疾病。若男性嘴唇上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说明此人生殖系统有问题。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可能是前列腺增大;若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可能是前列腺炎。男性上嘴唇不平,有沟沟,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上嘴唇两边发红,也是前列腺炎。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

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

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

归纳: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

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

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

六、越婢加术汤方

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肺气肿)

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

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

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热下利腹不痛)黄芩汤(热下利)黄芩加半夏汤(热下利腹痛)黄连汤(腹中痛欲呕吐,寒热并结)

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45~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15~3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

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十九、文蛤汤方

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

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二十六、续命汤方

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二十八、三黄汤方

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

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

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复用鳖甲、当归和血驱痛,用雄黄攻肿毒痈脓,故此治疫证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

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

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二、小承气汤方(堵在小肠,肚脐以下,会放屁)

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堵在十二指肠,中脘下有压痛点)

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四、桃仁承气汤

小便利

五、大黄甘草汤方(实证,在胃,吃嘛吐嘛)吴茱萸汤(虚证,食谷欲吐)

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六、厚朴三物汤方

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七、厚朴七物汤方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八、麻子仁丸方

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二、桃核承气汤方(小便不利)

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右脚弓,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苡附子败酱散,类似阑尾炎,隐隐痛,右脚不弓,手上生命线处有紫斑)

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四、抵当汤方(小便利)

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五、抵当丸方

抵当汤证较轻者。

六、大黄蟅虫丸方

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七、桂枝茯苓丸方

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八、土瓜根散方

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一、大陷胸汤方(痛往下走)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二、大陷胸丸方(痛往上走)

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三、十枣汤方(围绕肋骨一圈痛)

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四、甘遂半夏汤方

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五、大黄甘遂汤方(血与水并结)

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六、己椒苈黄丸方

腹满、肠鸣、便干者。

七、小陷胸汤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

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

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上热中湿下实)栀子柏皮汤(无表证无里实,上热下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无汗)

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六、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七、大黄汤或丸方

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

第八章、白虎汤类

一,白虎汤

二,白虎加人参汤

第九章、瓜蒂散类方瓜蒂散方

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第十章、干姜附子类

一、干姜附子汤。(少阴病,烦躁昼甚夜安)

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三、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四逆汤证虚寒更甚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

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

五、四逆加人参汤(阳虚血脱。吐利之后,汗多恶寒,四肢厥逆,脉微;或吐利未止)

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

七、白通汤(少阴病,寒利不止,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少阴病见下利者。桃花汤(热利不止)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第十一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一、甘草干姜汤方

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二、理中汤或丸方

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三、大建中汤方(中焦寒重)小建中汤(少腹寒)乌梅赤石脂丸(胸的寒痛)

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四、吴茱萸汤方

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第十二章、附子汤类

一、附子汤,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

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真武汤(阳虚水泛)

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三、附子粳米汤(小肠套叠)

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

四、赤丸

五、大乌头煎

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六、大黄附子汤(下焦寒实)

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第十三章、赤石脂禹余粮类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久利而虚寒者

二、桃花汤

虚寒久利,或见脓血者

第十四章、柴胡类

一、小柴胡汤。

二、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小柴胡汤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八、四逆散

胸肋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第十四章、半夏汤类

一、小半夏汤。

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

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四、半夏干姜散

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五、大半夏汤

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

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八、半夏厚朴汤

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九、旋覆代赭汤

心下痞、噫气呕逆者

十、泽漆汤

痰饮咳逆而无外感多热者

十一、苦酒汤

咽干痛、声音嘶哑表证不明显者

第十五章橘皮汤类

一、橘皮汤

干呕纳差者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

胸痹短气堵闷者

三、橘皮竹茹汤

胃虚嗝逆、呕哕咳逆者

四、外台茯苓饮

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

第十六章黄芩黄连汤类

一、黄芩汤

发热腹痛、腹泻者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证见恶心、呕吐者

三、六物黄芩汤

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黄芩汤

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五、黄连汤

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六、黄连阿胶汤

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七、白头翁汤

热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十一、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十二、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第十七章栀子汤类

一、栀子豉汤

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二、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证而少气者

三、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四、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证而心下涨满者

五、栀子厚朴汤

胸烦热和腹涨满者

六、栀子柏皮汤

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七、栀子干姜汤

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

第十八章甘草汤类

一、甘草汤。

咽喉痛之轻证者

二、桔梗汤

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三、芍药甘草汤

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四、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

无故苦笑难以自控而偏虚者

六、甘草粉蜜汤

胃脘疼痛急迫而涨满不甚者

七、生姜甘草汤

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八、排脓汤

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第十九章枳术汤类

一、枳术汤。

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二、枳实芍药散

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

三、排脓散

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心包炎)

心下痞塞、胸肋闷痛者

第二十章瓜蒌薤白汤类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心脏结构受损,后背第五椎有压痛点)

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病更重)

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胃胀满、肋下痛、胸闷、拒按)

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茯苓杏仁甘草汤。(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四、瓜蒌瞿麦丸

小便不利、口渴,尿粘稠(淋病)与五苓散区别

第二十一章芎归胶艾汤类

一、芎归胶艾汤

诸失血证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二、当归芍药散

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三、温经汤

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四、当归散

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

五、当归四逆汤

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

血虚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当归散

诸疮有痈脓者恶血者

九、黄土汤

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十、八味丸(肾气丸)

十一、炙甘草汤

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十二、酸枣仁汤

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第十一节麦冬汤类

一、麦冬汤

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二、竹叶石膏汤

虚热上炎、气逆欲吐、烦渴者

第十二节木防己汤类

一、木防己汤

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三、防己茯苓汤

四、防己黄芪汤

第十三节薏苡附子散类

一、薏苡附子散

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

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三、苇茎汤

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

第十四节猪苓汤类

一、猪苓汤

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二、猪苓散

呕咳而小便不利者

三、泽泻汤(左肋痛,为脾积水设计)泽泻汤加白芍1茯苓5厚朴2治疗脾脏肿大

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四、茯苓杏仁甘草汤

(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五、茯苓泽泻汤

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六、甘姜苓术汤

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七、茯苓杏仁甘草汤

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八、葵子茯苓散

妊娠浮肿者

九、蒲灰散

十、滑石白鱼散

十一、茯苓戎盐汤

十二、牡蛎泽泻散

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者

十三、瓜蒌瞿麦丸

第十五节其他

一、乌梅丸

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二、柏叶汤

吐血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三、蜀漆散

疟寒多热少者

四、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五、瓜蒌牡蛎散

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

六、猪膏发煎

少腹满、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

七、猪肤汤

口干咽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八、硝石矾石散

九、矾石丸

十、矾石汤

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十一、蛇床子散

十二、文蛤散

咳欲饮水者

十三、蛇床子散方

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tongqicai.net/cfxcsjyyy/42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