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
拉丁学名:Poria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科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茯苓
处方用名:茯苓
分布区域:安徽、云南、湖北等地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
1.水肿尿少2.痰饮眩悸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临床配伍:
1.多与猪苓、泽泻配伍,如五苓散;健脾和胃多与白术、人参配伍,如参苓术甘汤;2.多与远志、黄芪、当归配伍,如归脾丸。
方剂:
1、参苏饮: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泄泻等病症。
:本证由素体气虚,内有痰湿,又外感风寒而致。
①风寒束表,正邪交争,卫阳郁遏,肺气郁闭——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
②风寒犯肺,痰湿内壅,气机不畅——故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③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脉弱——乃气虚之征。
:
①君药:苏叶——辛温,发散表邪,宣肺宽中,故为君药。
②臣药:葛根——助君药发散风寒,解肌舒筋。
③佐药:
半夏、前胡、桔梗——化痰止咳;陈皮、木香、枳壳——理气宽胸;脾为生湿生痰之源,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阖。
人参益气扶正,既助解表,又使表药祛邪不伤正。
④佐使药:炙甘草+茯苓+人参:益气健脾,兼和诸药,为佐使。
⑤煎服时,少加生姜、大枣,可助发表、益脾。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
2、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通俗伤寒论》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等病症。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以致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热偏重,故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胆热犯胃,液郁为痰,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黄赤;病在少阳,湿热痰浊为患,故舌红苔白腻,或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本方为治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郁痰浊内阻之剂。
君药-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湿;
君药-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青蒿脑、黄芩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祛少阳之邪,共为君药。
臣药-竹茹、枳壳、半夏、陈皮: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同为臣药。
佐使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为佐使药。
综观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气机畅,胃气和,则诸症悉除。
3、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主治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临床用于黄褐斑、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患等。还可用于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药物性高催乳素血症、磨牙症、男性乳房发育症、消化道溃疡、阴吹、小便频数等属于肝郁脾虚血虚者。: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
①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②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
③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
④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脾胃虚弱则营卫受损,不能调和而致——往来寒热;
⑤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则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
①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为君药。
②臣药:
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
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归、芍+柴胡——三者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
③佐药:
白术、茯苓、甘草——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御木乘,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
薄荷——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
柴胡+甘草——柴胡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药性,二者兼使药之用。
4、桂苓甘露散: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猪苓。《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清暑化气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具有清暑解热,化气利湿的功效。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
临床用于中暑受热,水湿内停。
:本方所治之证乃中暑受热,水湿内停所致。
①暑热内侵,热盛——则身热,上攻则——头痛;
②暑热伤津扰心——则烦渴引饮;
③水湿内停,下阻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
④上干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霍乱吐泻。
:
①君药:化湿——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为君药。
②臣药:石膏、寒水石——配大寒质重之石膏、寒水石助滑石清解暑热,为臣药。
③佐药:
泽泻、茯苓、猪苓——又助滑石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运化水湿;
官桂——助膀胱化气;
官桂+泽泻、茯苓、猪苓——配伍,一化一利,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兼防寒凉太过而凝滞留湿之弊,共为佐药。
③佐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助白术、茯苓健脾,又缓滑石、石膏、寒水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不伤正,为佐使药。
④诸药合用,共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效。
⑤本方是由六一散合五苓散、甘露饮(石膏、寒水石、甘草,《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五)而成。
5、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麝香、生姜。《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与生姜,三阴寒厥建奇勋。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复脉的功效。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踡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端口唇发绀,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甚或无脉。
临床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
:本证系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
①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太阴受寒——则腹痛、吐泻,或吐涎沫;
②少阴受寒——则脉微肢厥、神衰欲寐、恶寒蜷卧;
③厥阴受寒——则身寒战栗;
④唇指青紫、甚或无脉等——皆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象。
:
回阳救急汤: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
四逆汤:方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之四逆汤,回阳救逆;将生附子易熟附子,可减其毒性。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加生姜,以益气补中,固守中州。
①君药:人参——其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
人参+附子——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人参+肉桂——助附子温壮元阳,通利血脉;
②臣药:麝香——更以辛香之麝香,散寒活血开窍,通行十二经脉,使全方药力速达周身。
③佐药:五味子——阳气衰微犹恐其辛香而暴亡,故加酸收之五味子,收敛元气,配人参尤能益气生脉。
④佐使药:麝香+六君子+五味子——三者配伍,宣通与补敛相合,既使药力迅速奏效,又无耗散元气之虞。
诸药相合,共奏回阳救急、益气固脱之功。
6、暖肝煎:当归、枸杞、乌药、小茴香、茯苓、沉香、肉桂、生姜。《景岳全书》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姜肉桂,
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具有温补肝肾,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肾虚寒,肝寒气滞,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疝气、精索静脉曲张、慢性阑尾炎、原发性痛经等病症,
:本证系由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若肝肾不足,寒易乘虚客之,使肝脉气机不畅——故见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气痛诸症。
:
①君药:
肉桂——辛甘性热,温肾暖肝,祛寒止痛;
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
②臣药:
当归——辛甘性温,养血补肝;
枸杞子——味甘性平,补肝益肾,二药补肝肾之不足治其本;
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
③佐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生姜——辛温散寒和胃,扶脾暖胃,顾护后天,皆为佐药。
④综观全方,使下元虚寒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气痛诸症可愈。
7、五积散:?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干姜、麻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
枳桔桂苓甘草补,川穹两姜半陈皮,
发表温里活血淤,祛湿化痰兼顺?气。
具有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症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苔白腻,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囊卵巢综合征、荨麻疹等病症。
:本方证系寒、湿、气、血、痰五积所致。
①外感风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②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中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停湿生痰,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③妇人以血为本,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可见月经不调、心腹疼痛。
:
①君药:苍术——重用苍术,既解表又燥湿,配厚朴,合陈皮、甘草,法取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
②臣药: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法取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内寒,合而用之,以散寒积;
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桔梗、枳壳——升降气机,与厚朴、陈皮为伍,以行气积,并可助化痰除湿;
③使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④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
⑤本方能温里散寒,行气活血,故对妇女血气不调、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治之。
8、疏凿饮子:泽泻、商陆、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茯苓皮、槟榔。《济生方》
疏凿饮子利水方,木通泽泻与槟郎,
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腿肿良。
具有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消肿的功效。
主治水湿壅盛,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痛风性关节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等病症。
本证为水湿壅盛,泛溢上下、表里的阳水实证。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故遍身浮肿;水迫于肺,肺气逆而不降,故喘呼气急;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腑气不通,故见二便不利;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邪盛气实,故脉象沉实。遵《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等法,治宜疏风发表、泻下逐水,使水湿之邪从上下、表里分消。君药-商陆:方中商陆苦寒有毒,其性下行,专于行水,可通利二便,为君药。
臣药-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通利小便,渗利在里之水湿,为臣药。君臣相协,导在里之水湿从二便而出。
佐药-羌活、秦艽、生姜: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在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散。
佐药-大腹皮、槟榔:水壅气结,故以大腹皮、槟榔下气行水,使气化则湿亦化。
诸药合用,逐水发表,内攻外散,使壅盛之水湿自上下内外分消,犹如大禹治水,疏江凿河,以利水势,故有“疏凿”之名。
9、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补气基础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此外,亦可用于乙型肝炎、冠心病、妊娠胎动不安、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辨证属脾胃气虚者。
:本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灵枢》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①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白;
②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故语声低微、气短;
③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故乏力;
④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则纳差食少;
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则大便溏薄;
⑥舌淡苔白,脉虚缓——均为脾胃气虚之象。
①君药:人参——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
②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气补脾之力更强。
③佐药:茯苓——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故又以茯苓健脾渗湿,合白术互增健脾祛湿之力,为佐助。
④佐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
⑤命名: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故以“君子”为名。四药合力,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且渗利湿浊,共成益气健脾之功。
10、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
临床用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属脾胃气虚夹湿证候者。
:本证乃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停所致。
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
②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水湿不运,阻滞中焦,气机不畅——则胸脘痞闷,下迫大肠——则肠鸣泄泻;
③脾主肌肉,脾虚肌肉乏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④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为脾虚湿盛之征。
:
①君药:人参、白术、茯苓——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
②臣药:
山药、莲子肉——既能健脾,又有涩肠止泻之功,二药可助参、术健脾益气,兼以厚肠止泻;
白扁豆+薏苡仁——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二药助术、苓健脾助运,渗湿止泻,四药共为臣药。
③佐药:
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既助除湿之力,又畅达气机;
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并能载药上行,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
④使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
⑤诸药相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1、八珍汤: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瑞竹堂经验方》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
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临床用于治疗病后虚弱、贫血、迁延性肝炎、神经衰弱等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属气血不足者。
:本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劳役过度,或病后产后失调,或久病失治,或失血过多所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虚日久常致阴血化生不足,血虚或失血过多致气无所依附。
①气血两亏,不能上荣于头面——故面色萎白或无华、头目眩晕;
②肺脾气虚——则气短懒言、倦怠乏力、食欲减少;
③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
④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本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而成。
①君药:人参、熟地黄为君药,人参甘温,大补五脏元气,补气生血,熟地黄补血滋阴。
②臣药:白术——补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血。
③佐药:茯苓——健脾养心,芍药——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以使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煎加姜枣,调和脾胃,以助气血生化,共为佐使。
④诸药相合,共成益气补血之效。
12、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妙相配,滋补肝肾见效奇。具有填精滋阴补肾的功效。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临床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增生、肾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前列腺炎、遗尿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红斑狼疮、中心性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等属肾阴虚者。本方原为小儿禀赋不足之“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而设,后世用于肾阴精不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阴精不足,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而病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固,加之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而病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治宜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兼以清降虚火,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君药-熟地黄: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填精益髓,滋补阴精。
臣药-山萸肉、山药:臣以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君臣相伍,补肝脾肾,即所谓“三阴并补”。然熟地黄用量独重,而以滋补肾之阴精为主。凡补肾精之法,必当泻其“浊”,方可存其“清”,而使阴精得补。且肾为水火之宅,肾虚则水泛,阴虚而火动。
佐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故佐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配山药补脾而助健运。此三药合用,即所谓“三泻”,泻湿浊而降相火。
全方六药合用,补泻兼施,泻浊有利于生精,降火有利于养阴,诸药滋补肾之阴精而降相火。《医方论》云:“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本方为宋?钱乙据《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即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小儿药证直诀笺正》释云:“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方,以为幼科补肾专药。”后世遵此为滋补肾精之圣剂,虽应念仲阳减味之功,仲景收载之绩,但是方之祖,乃崔氏者也。
13、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金匮要略》
?《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具有补肾助阳,化生肾气的功效。主治肾阳气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前列腺增生症、男性不育症等病症。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脚气、转胞、小便不利等病证,皆由肾之阴精不足,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所致。虚劳者阴阳精血俱损也,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肾中寄命门相火,腰为肾之外府,若肾精不足,失于滋荣,则腰痛而足膝痿软;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必致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阳气虚弱,失于蒸化,必致水液代谢失常,故见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而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诸证皆为水液代谢失常之变,而宜温补肾气,助气化以利水。它如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象虚弱、尺部沉细皆为肾精不足,肾之阳气匮乏所致。治宜滋养肾之阴精,以温补化生肾气。正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云:“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
君药-干地黄:方用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阴,益精填髓。《本草经疏》谓:“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臣药-山茱萸、薯蓣:臣以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薯蓣健脾气,固肾精。
干地黄、山茱萸、薯蓣:二药与地黄相配,补肾填精之功益著。
臣药-附子、桂枝:臣以附子、桂枝温肾助阳,鼓舞肾气。
佐药-茯苓、泽泻、丹皮: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通调水道之功。
此亦“三补”与“三泻”相伍,则补中有泻,补而不滞。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本方原名“崔氏八味丸”。《伤寒杂病论》收载此方,后世多遵此方为补肾阳之方。然又名为“肾气丸”,确当慎思之。方中乃以大队补精水之品为主,温补之品,药少量轻,意在以辛热之桂附化其阴精以益肾气。正如柯琴所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方名肾气,所重者在一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熙,吹嘘肾中真阳,使溺道得以畅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14、地黄饮子: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石斛、五味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远志、石菖蒲。《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的功效。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临床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脊髓炎等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本方主治喑痱证。“喑”者,舌强不能言。一因肾脉通于舌本,下元虚惫,肾精不能上荣于舌;二因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湿内停,泛而为痰,痰浊阻于心窍。“痱”者,足废不用。
①缘于肾虚不能主骨——则骨痿不用。
②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
③虚火上浮——则面赤;
④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
⑤脉沉细弱——为阴阳两虚可见之脉。
①君药:
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
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
四药相伍,阴阳并补,益肾填精,共为君药。
②臣药:
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与君药相伍,以增温补肾阳之力,为臣药。
麦冬、五味、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与君药相伍,以增补肾阴、益肾精之力。
③佐药:
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
④引用生姜、大枣——调阴阳,和气血。
⑤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下元既补,痰浊又化,则喑痱可愈矣。
⑥《圣济总录》所载之地黄饮,在用法中较本方少薄荷,余药及主治基本相同。
15、七宝美髯丹: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菟丝子、补骨脂。《本草纲目》引《积菩堂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具有滋肾精,养肝血的功效。
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腰膝无力,齿牙动摇,遗精,舌红苔少,脉细。
临床用于治疗脱发、须发早白、男性不育症等病症以及体虚进补、抗衰老。
:本方主治诸证,皆由肝肾不足所致。
①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其华在发——故发之荣枯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
②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为肾所主。
③肝肾亏虚,精血匮乏,不能上荣于须发、牙齿——故见须发早白、脱发、牙齿动摇;
④肝肾不足,筋骨不健——故腰膝酸软;
⑤肾失封藏,精关不固——而梦遗滑精。
①君药:赤、白何首乌——重用赤、白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为君药。
②臣药:赤、白茯苓——补脾益气,宁心安神,以人乳制用,其滋补之力尤佳,《随息居饮食谱》谓人乳能“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而为臣药。
③佐药:
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
当归——补血养肝;
牛膝——补肝肾,坚筋骨,活血脉。
上四味皆用酒浸,以助药力上行之势。
补骨脂:补肾温阳,固精止遗。
16、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摄生秘剖》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属阴亏血少者。:本证乃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
①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
②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
③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
:
①君药:生地黄——重用甘寒之生地黄,滋阴养血,清虚热,为君药。
②臣药:
天冬、麦冬——滋阴清热;
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当归——补心血,共助生地滋阴补血以养心安神,俱为臣药。
③佐药:
人参——补气,使气旺而阴血自生,以宁心神;
五味子——酸收敛阴,以养心神;
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交通心肾;
玄参——滋阴降火,以制虚火上炎;
丹参——养心血而活血,可使诸药补而不滞;
朱砂——镇心安神,兼治其标,共为佐药。
④佐使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上入心经,为使药。
⑤诸药相伍,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17、酸枣仁汤: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脉弦细。临床用于治疗失眠、紧张性头痛、焦虑障碍、心悸、躁狂等病症。:本证乃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
①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心失所养,魂不守舍,加之虚热内扰——则虚烦不寐、惊悸不安;
②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皆血虚肝旺之征。
:
①君药:酸枣仁——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
②臣药: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俱为臣药。
③佐药:川芎——辛散,调肝血,疏肝气,为佐药。
④川芎+酸枣仁——二者相伍,寓散于收,补中有行,共奏养血调肝之功。
⑤佐使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⑥合而成方,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18、养心汤:?当归身、生地黄、熟地黄、茯神、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炙甘草。《古今医统大全》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具有养血滋阴,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血虚之神失所养,失眠心悸,舌质淡红苔白少津,脉细数。
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产后抑郁症等病症。
:本证乃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
①心藏神,赖血以濡之;气生血,赖脾以化之。若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气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可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失眠健忘等神志不安之症;
②舌质淡白,脉来细弱——亦气血不足之象。
:
①君药:黄芪、人参——二者为君,补脾益气。
②臣药:
当归——以当归补血养心,与黄芪、人参配伍,以培气血不足;
茯神、茯苓——养心安神,以治神志不宁。
③佐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补心安神定悸;
半夏曲——和胃消食;
黄芪、人参——补脾和中,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辣桂(肉桂)——引火归原,并可鼓舞气血生长而增温养之效;
川芎——调肝和血,且使诸药补而不滞;
生姜、大枣——更增益脾和中、调和气血之功。
④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且与参、芪为伍,以增益气之功,用为佐使。
19、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生姜、茯苓、苏叶。《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滞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
临床用于治疗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咽部异感症、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梅核气多由七情郁结,痰气交阻所致。
①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主运化转输水津,肺司通调水道之职。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气相搏阻于咽喉——则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②肺胃失于宣降,胸中气机不畅——则见胸胁满闷,或咳或呕;
③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均为气滞痰凝之证。
:
①君药: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
②臣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
③二药相合,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
④佐药:
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20、枳实消痞丸:干生姜、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兰室秘藏》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痊。
具有行气消痞,健脾和胃的功效。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黄,脉弦。
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
:本证乃由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滞而成。
①脾虚不运,胃纳不振——则不欲饮食;
②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
③食积内停,传导失司——则大便不畅;
④气机阻滞,寒热互结——则心下痞满、脉弦;
⑤食积气郁化热——则苔腻而微黄。
:本方由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而成。
①君药: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
②臣药:
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与枳实相须为用,以增强行气消痞之力;
黄连——重用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而开痞。
③佐药:
半夏曲——散结和胃;
干姜——温中祛寒;
半夏曲+干姜——二者与黄连相伍,辛开苦降以除痞。
麦蘖面(麦芽曲)——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中健脾,亦为佐药。
④佐使药:炙甘草——尚具调药之用,兼为使药。
⑤诸药配伍,可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21、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干姜陈,木香苓草豆蔻仁,
散寒行气除痰湿,脾胃自旺食纳增。
具有温中燥湿,行气除满的功效。
主治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寒邪犯胃,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临床用于治疗寒湿泄泻、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慢性胃炎等病症。
:本证乃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所致。
寒性凝滞,湿性黏腻,易阻气机,寒湿困于脾胃——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
①君药: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
②臣药:草豆蔻——辛温芳香,行气燥湿,温中散寒,为臣药。
③佐药: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蔻散寒止痛;
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
④佐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
⑤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
22、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金匮要略》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的功效。
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舌淡紫,苔白,脉弦细涩。
临床用于治疗输卵管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崩漏、血精症、房颤等病症。
:本证由瘀阻胞宫所致。
①仲景原治妇人素有癥块所致的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之证。
②胞宫素有血瘀癥块,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有妊娠初期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
③瘀血癥块,停留于胞宫,阻滞胞脉,血不养胎——则胎动不安;
④瘀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
⑤瘀阻胞宫,冲任受阻——则致月经不行而经闭;
⑥产后恶露不尽——亦为瘀阻而血不归经之候;
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俱为瘀阻胞宫之佐证。
:
①君药:桂枝——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
②臣药:
桃仁、丹皮——瘀结成癥,不破其血,其癥难消,故配伍桃仁、丹皮活血破瘀,散结消癥,且漏下之症用行血之品,亦含通因通用之意;
丹皮——又能凉血以清瘀久所化之热,共为臣药。
③佐药:
芍药——养血和血,使破瘀而不伤正,并能缓急止痛;癥块的形成,与气滞、血瘀、痰结、湿阻密切相关,尤其以瘀血痰湿互结最为多见;
茯苓——甘淡渗利,渗湿健脾,以消痰利水,配合祛瘀药以助消癥,并健脾益胃,以扶正气。
④使药:白蜜——以白蜜为丸,取蜜糖之甘缓,并用丸药,“丸者缓也”,以缓和诸破泄药之力,为使药。
⑤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23、大秦艽汤:秦艽、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细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手足舌强皆能匡。
具有祛风养血,清热通络的功效。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语言,手足不能活动,烦热,口苦、苔黄者。
临床用于治疗痛风、风湿关节炎、脑血管意外轻症、面神经麻痹、肩周炎等病症。
:中风分类: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异。本证系由风邪初中,病在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
①中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而口眼㖞斜,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②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谓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初中经络,往往数经并发,病情变化多端。
:
①君药:秦艽——方中重用秦艽为君,“祛一身之风”(《医方集解?祛风之剂》)。
②臣药:辅以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辛温之品,祛风散邪,俱为臣药。
③佐药: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因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口㖞舌强者,多为血虚不能养筋故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以养血活血,补血养筋,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制诸风药之温燥;
白术、茯苓、甘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
生地、石膏、黄芩——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
⑤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亦兼使药。
⑥诸药相配,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功。
化学成分:菌核主要含茯苓多糖、硬烷、纤维素、β-茯苓聚糖等多糖类、茯苓酸等三萜类、各种脂肪酸类、麦角甾醇、十二碳烯酸酯、辛酸酯及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β-茯苓聚糖酶,以及微量蛋白酶、无机元素。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
(2)保肝
(3)抗病原体
2.其他药理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抗肿瘤
(3)降血糖
炮制方法: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