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最为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瘫痪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急性非脓性炎症,造成周围性面神经功能功能阻滞。
临床以表情肌失用、口角歪斜、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鼓腮漏气等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中医灸法治疗本病良好。
一、病因及危害
病者多有受凉因素,如冷天坐摩托,夏日对一侧面部吹风扇或空调过久等;风热证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耳后微痛。
起病突然,在发病前可有耳后疼痛症状,很快发生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面部表情动作和随意动作均不能做,漱口、饮水水从患侧口角外流,进食时,食物停滞于病侧面颊与牙齿之间,病侧流泪。
病侧沟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甚至不能闭合。病侧口角低。人中偏向健侧。鼓气、吹哨时,病侧漏气。病侧不能皱额、蹙眉。
二、症状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一侧性。有的在起病前有同侧耳区或面部的疼痛。病人往往是在清晨起床时发现闭目不全、口角歪斜。2~3天内症状最严重。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面肌运动时,因健侧面肌的收缩牵引,使上述体征更为明显。
三、治疗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灸法:用雀啄灸或温针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下关穴:在面部正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灸法:用雀啄灸或温针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听会穴:在面部,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踝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灸法: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地仓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灸法:用雀啄灸或温针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颊车穴:在面颊部,下颌角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吃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灸法:用雀啄灸或温针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巩固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灸法: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灸法: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四、护理
面神经炎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还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方法和康复护理来巩固治疗效果。在本病治疗期间,可配合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嘴嚼练习等等。局部保温、按摩均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加快表情肌功能的恢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