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丹溪
将咳嗽分为风寒、火、劳、肺胀、火郁、痰六类。
因风寒而致者,主张行痰开腠理,以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
因火而致者,要降火、清金、化痰。
因劳伤而致者,主张用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强调必以补阴为主。
因肺胀而嗽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蛤粉、香附、瓜蒌、青黛、半夏曲。
因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瓜蒌、莱菔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
因火郁嗽者,诃子、海石、瓜蒌、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声嘶者,辨为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久嗽风入肺者,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干咳嗽者,认为是火郁之证,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开之,再用补阴降火。
嗽而胁痛,宜疏肝理气,用青皮等。
同时,朱丹溪非常强调辨识咳嗽发作的时间。
上半日嗽多者,属胃中有火,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此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四季发生的咳嗽:春是春升之气,用清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炎上,最重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用药发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来。
2王纶
提出了咳嗽的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红、五味子、桔梗、甘草。
他进一步补充了朱丹溪的四时之咳的治法。
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
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门冬。
夏多火热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
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术、桑白皮、防风、黄芩、山栀(炒)。
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
肺金素有热者,加酒炒黄芩、知母。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困少食,加白术、苍术;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瓜蒌仁、黄芩(炒)。若夏月热痰,或素热有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3张景岳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
若肺部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于本方加当归。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细辛。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见寒,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但以二陈汤加减主之,则无有不愈。
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若兼阳分气虚,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者,必加人参;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或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症,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可加黄芩,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石膏为宜。
咳嗽凡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则热自散,宜六安煎、二陈汤、金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虚实壮老,随宜用之。如果内热甚者,不妨佐以黄芩、知母之类。
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宜一阴煎、左归饮、琼玉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择而用之。
其有元阳下亏,生气不布,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为喘促、痞满、痰涎呕恶、泄泻畏寒,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证候,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如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理中汤、劫劳散之类皆当随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无及也。
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烁肺金,而为干渴烦热、喉痛口疮、潮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症,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人参固本丸主之。
4秦景明
亦以外感、内伤类咳嗽之治。外感咳嗽分为伤风、伤寒、伤湿、伤暑、伤燥、伤热六类。
伤风咳嗽:脉浮紧,恶寒发热,宜羌活汤;头痛,眼眶痛,宜干葛汤;脉浮数,自汗,身热,宜加味泻白散;表邪尽散,痰结肺管,咳嗽不止者,宜苏子杏仁汤;肺中伏热,宜家秘泻白散。
伤寒咳嗽:脉浮紧,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宜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三时,寒伤肺者,通用此方。
伤湿咳嗽:有表证,宜防风胜湿汤;湿热壅肺,宜神术泻肺汤;汗后兼利小便,宜通苓散。
伤暑咳嗽: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宜石膏知母汤;身痛口渴,外反恶寒,宜十味香薷饮、泻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内伤积热者,宜凉膈散;脉虚身热,气虚身乏之人,宜清暑益气汤。
伤燥咳嗽:石膏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口渴,加门冬饮子。伤热咳嗽:寸口脉大,宜家秘泻白散;面赤潮热,宜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脉数而实,吐痰黄浊,宜凉膈散加川贝母;烦躁喘嗽,带血腥臭,宜犀角地黄汤加山栀、黄芩。
内伤咳嗽,分肺经、脾经、心经、肝经、肾经、气虚、血虚、食积、积热九类讨论其治法。
肺经咳嗽:右寸洪数,宜泻白一物汤、清肺饮;脉见迟细,宜人参补肺饮、人参生脉散、琼玉膏;肺有热痰,宜青黛海石丸、节斋化痰丸;久嗽肺虚,宜百花膏主之。
脾经咳嗽:脾有热者,宜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宜栀连二陈汤;脾气不足,宜生脉散;土不生金,宜四君子汤;有痰,六君子汤;虚热,加丹皮、山栀;热甚加栀、连。
心经咳嗽:左寸洪数,宜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右寸洪数,宜家秘泻白散;右寸虚数,宜人参平肺散。
肝经咳嗽:左关弦数,宜泻青各半汤;寒热往来,宜柴胡饮子;左关弦细,宜加味逍遥散。
肾经咳嗽:劳伤肺气,金不生水,宜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左尺滑数,宜知柏天地煎;真阴涸竭,宜人参固本丸、三才丹;右尺虚软,宜生脉散;真阳不足,宜八味丸主之。
气虚咳嗽:土旺则金生,宜四君子汤、参术膏;损其肺者益其气,宜补中益气汤;润肺即是补肺,宜琼玉膏、生脉散;久嗽不止,宜百花丸。
血虚咳嗽:血虚补血,宜海藏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天地煎;虚寒之人,四君子汤合生脉散;虚热之人,肝肾阴虚,龙雷之火刑肺而嗽者,宜敛阴降火,家秘肝肾丸合黄芩泻白散。
食积咳嗽:脉沉滑,胸满闷者,宜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若沉数而滑,加栀、连;肺火上升,咳嗽汗出,宜石膏泻白散加枳、桔。
积热咳嗽:家秘清胃汤,以清中焦;咳嗽不已,家秘泻白散;热结大肠,枳壳黄连汤。
5费伯雄
重点论述了五脏传腑之咳的治法。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症见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传于胃。胃受邪则水谷不安,故发呕;长虫常处胃中,呕甚则胃气逆而不降,故长虫亦随气而出也,加味二陈汤主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症见咳呕胆汁。胆为清净之腑,肝邪中之,则胆不安,而汁内沸,故所呕皆苦水,西清汤主之。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症见咳而遗矢。肺与大肠,庚辛金也。风阳外烁,肺热移于大肠,更兼风入空窍,故其咳而遗矢矣。当培土化热,兼以息风,回风养脏汤主之。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症见咳而矢气,气与咳俱矢。小肠下口接大肠之上口,小肠化则大肠通,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故下焦之浊气不时宣泄也,洁宫汤主之。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症见咳而遗尿。膀胱为津液之腑,咳则气不能禁而遗溺也,加味茯菟汤主之。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症见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久咳则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咳必动肺,面浮气逆,皆肺病也,通理汤主之。
本文摘自《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咳嗽百家百方》,黄庆田等编著,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泡脚的时候加点它,三天逼出体内湿气!道医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泡脚能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各种毒素对人体的侵害。泡脚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生姜泡脚预防流感手脚冰凉具体操作
1预防流感秋天感冒了先别吃药,用5片生姜泡脚,每次20分钟,连泡2-3天就能完全好,还能增强体质,预防流感再次发生。
2手脚冰凉一到秋冬季节,许多人手脚冰凉,这是体虚血亏的表现,连续用生姜泡脚1-2周,手脚冰凉会完全消失,并且不易反复。
3关节炎症关节炎很难好,但是如果每周坚持用生姜泡脚2-3次,两个多月关节炎就能完全好,泡脚时加上点食盐效果更好。
二、白醋泡脚净化血液美白祛斑具体操作
1净化血液很多人不知道,用醋泡脚时,醋能渗透脚部皮肤,进入血液,清理血液中的垃圾和病变残渣,从而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2美白祛斑白醋泡脚能改善面部色斑。
3失眠多梦现在生活压力大,许多人失眠多梦,早晨起来没有精神,睡前用白醋泡脚,不仅能放松神经,还能安睡一整晚,不妨试试。
三、红花泡脚静脉曲张手脚发麻具体操作
1静脉曲张静脉曲张除了做手术没有好办法,不过用红花泡脚能很好的改善,如果同时配合按摩手法还能完全好,但是水温不要过高。
2手脚发麻手脚发麻,在秋冬季节最常见,这是末梢神经炎的表现,用红花配上盐水泡,能消除发麻症状,一般连续泡3天就能完全好。
3大病初愈受过伤之后,体内往往还会瘀肿血块,用红花加醋泡脚,每天浸泡20分钟,能活血化瘀,化解体内血块,加快恢复速度。
四、当归泡脚月经不调缓解抑郁具体操作
1月经不调十个女人有8个月经不调,有的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用当归泡脚,连续泡7-10天,经期不调和炎症就能完全消失。
2眼袋眼圈用当归泡脚能改善眼袋黑眼圈。
3缓解抑郁当归泡脚能舒缓情绪,在医学上常用作抑郁症和自闭症的治疗,能够让烦闷的情绪得到控制,并且减少生气对肝脏的影响。
五、花椒泡脚腹痛腹泻提高肾能具体操作
1腹痛腹泻腹痛腹泻秋天最常见,吃药好的还很慢,用花椒泡脚能快速去除体内寒气,止痛止泻,坚持泡上2-3天就能完全好。
2灰甲脚气花椒泡脚能改善灰甲脚气。
3提高肾能强健的肾脏能让人精力充沛,自信十足,并且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利于家庭幸福,每周用花椒泡脚2次,比做保健还管用。
六、食盐泡脚增强记忆延缓衰老具体操作
1增强记忆生活压力大,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记不住事,用盐水泡脚,能增强大脑供血量,使思路清晰,做重大决策时不妨试试。
2延缓衰老经常用盐水泡脚,能延缓衰老速度。
3防止裂脚秋冬季节,最容易出现裂脚,如果脚上的角质层很厚更容易裂,用食盐加热水中泡脚,能强力去角质,防止裂脚。
七、艾叶泡脚止咳化痰皮肤止痒具体操作
1止咳化痰咳嗽是秋天高发病,一旦得上就很难好,用艾叶泡脚,每天20分钟,泡第一次就会有改善,并且还能清肺热,排肺毒。
2皮肤止痒艾草泡脚能缓解皮肤瘙痒。
3皮肤过敏艾草泡脚能改善敏感肌肤。
八、小苏打泡脚降高血压祛痘除印具体操作
1降高血压小苏打是出了名的降压高手,2-3勺苏打粉倒入热水中,等到合适的温度泡脚,连续泡5-7天,高血压就能稳住,很神奇。
2祛痘除印苏打泡脚能改善痘痘肌肤。
3去除痛风小苏打泡脚能消除痛风,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出现痛风,用2勺苏打倒入温水中,浸泡20分钟,连续一周就能改善。
九、陈皮泡脚排湿寒气润肠通便具体操作
1排湿寒气体虚怕冷的人,一般是体内有湿寒气,用陈皮泡脚能排出体内湿寒气,一般连泡1-2周,体内是寒气就能完全消失了。
2润肠通便秋天天气干燥,用陈皮泡脚能润肠通便,预防便秘,对于上火引起的便秘,一般连续泡2-3天就能完全恢复。
3光滑皮肤很多女性平时喜欢穿高跟鞋,脚部皮肤粗糙显得很尴尬,用陈皮泡脚,因为陈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让皮肤光滑细腻。
十、苍耳泡脚腰肌劳损慢性鼻炎具体操作
1腰肌劳损久坐容易出现腰肌劳损,长途司机和上班族最常见,用苍耳泡脚,每次20分钟,连续泡3-5天就能有很好的改善。
2慢性鼻炎天气一冷,鼻炎就非常难受,鼻塞流鼻涕,不仅尴尬,而且影响健康,用苍耳加泡脚,连续泡一周鼻炎就有很好改善。
3咽喉肿痛秋天上火很容易引发咽喉肿痛,用苍耳泡脚,能卸除虚火,消除咽喉肿痛,配合艾草泡脚效果更好。
“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道医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万物皆有“象”,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学中亦有“象”,古人发现,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因此说,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学习中医,先要领会这个“象”,这是学习中医,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远取诸象”的体现。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天地万物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结合,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象”从何处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是格物致知。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于“天人合一”,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物与人互通,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说,所谓的“象”,是从格物来的,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以经络气血为例,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故善治肌肤大热。又如,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内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等等。
二、“取类比象”的原理是什么?天地之间,万物万命,不离五行;人生天地之间,亦禀五行而有生长壮老死。人吃五谷杂粮,人的五脏六腑各禀五行,与万物万命互相关联。能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则人的生命与万物万命自然相应。所谓取类比象,即是人与万物万命之间所禀受的五行之气相互贯通而已。
中医四大经典最重视“取类比象”,整个脏象体系就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延伸,“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经》有言:“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借助取类比象,我们不但可以学习传统中药,还可重新认识某些药物,甚至发现新中药。只要合乎取类比象原则,其功效必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印证——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
三、《内经》与“取类比象”若问,《素问》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内经》的学术水平呢?我选择《阴阳应象大论》篇。
此篇讲解阴阳,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人体阴阳,虽然以阴阳为本,但重在“应象”。所谓“应象”,即是“取类比象”。可以说,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论下的“取类比象”,五脏六腑、中药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对应于天地阴阳。
我认为,这篇文章代表着《内经》“取类比象”思维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临床以及养生之中,必然有助于医术提高。其中的许多概念都不能忽视,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等等,皆是分析人应该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历代中医有大成就者,无不精熟《内经》。反复阅读《内经》,可以锻炼医者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医家在临床上灵活圆融,左右逢源。《内经》的主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精读《内经》则是一个方便法门,从而让学者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
四、中药与“取类比象”古人观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学问与方法。本文重点谈“取类比象”,掌握这个方法,比单纯记诵中药的功用更有意义。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中药学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要求“取类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们学习中药,就是要掌握这个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拼命地背诵每味中药的现代功用。
中药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千万不能依赖药物成分。比如,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治疗久病入络者,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等皆有同样的功效。再如,牛膝其节如膝故可治膝关节病,续断多筋而能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则可坚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瘕、通经络之功;蝉,其声清响,昼鸣夜息,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诸症;虫类善能走窜,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即是依据“取类比象”思维写就的。
再如,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故为补脾要药;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能疗水湿伏风。动物药中,生长周期较长、喜静、性情温顺的动物的甲角多主静,如龟板、水牛角等;爬形类和生长周期较短、善动、性情凶猛的动物药多主动,如土鳖虫、全蝎、蜈蚣、各种蛇类等。
五、取类比象是中医核心思维之一以象论“天人合一”:中秋时节,月得水气而成满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时。应之于人:肺为金,肾为水。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即是讲金水合为一气。若金水不相生,则肺肾不交而患成燥咳。应之于药:玄参与天门冬二药皆入肺肾二经,皆能禀金水二气,得上下环转、生生不息之妙用。
以象论用药:发为肾之余,头发得肾气之精而能乌黑发亮。若肾气亏虚,就会出现头发斑白。中医治疗肾虚发白,多从补肾入手。常用四季长青的女贞、侧柏叶等来乌发。从医理分析,这类中药经冬而不凋,其“肾”气旺盛,故可取类比象,以之入肾补肾。推之,诸藤以舒筋、中空以发汗、花善解郁等,都是“取类比象”的临床应用。
再如,凡诸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疾病,我都嘱咐病人忌食鸡。按天地自然之理,取类比象,则鸡属巽,属风,易致内风妄动。且中风患者亦需忌鸡,以防风从内动。
以象论生理:有的家长不肯让孩子多做户外运动,怕汗出易感冒。却不知汗出是自然反应。按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阴阳趋向和谐的反应,出汗也是机体阴阳和谐的反应。能出汗,说明孩子的身体满足了两个条件,一则阴阳充盛;二则阴阳升降出入的道路通畅。这样才能高下相召,阴阳相因,阳加于阴而为汗。
六、什么是真中医?以中医执业,却不相信中医,挂羊头卖狗肉,这是真中医吗?当然不是。除此之外,只会开西药的不是真中医;用现代药理学指导中医临床的不是真中医;遇到大病急病即不再相信中医的不是真中医。
真正的中医人,其思维必需是纯中医的,必需有“天人合一”和“取类比象”思维。舍此,绝非真中医。比如“提壶揭盖”一法,用宣肺之法来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润肠之法通便,这即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中医界走了一条所谓“科学化”的道路。忽视“取类比象”思维而搞中药的成分认证,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研究,采取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结果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医,必然是依据“取类比象”理论来临床应用中药的,而绝不是依据成分。
七、小结我坚持认为,是否运用“取类比象”思维,这是判断真假中医的金标准。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甚至让中医落下不科学的罪名,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而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
中医理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是前贤对于天地人进行了大数据的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出来的;另一种则认为只要有了“天人合一”及“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前贤就能用阴阳五行作框架,一步一步地推导出中医理论。
“取类比象”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文字即是象形文字。“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灵魂。舍此他求,皆是外道。
有一种“神药”,人人都有,用好了让您年轻似神仙!道教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有一种神药,不仅美容养颜抗衰老,而且强身祛病又延年,这种神药每个人都可以自产自销,包赚不赔。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它究竟是什么吧!
它就是“津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唾液”,严格的说“唾液”是不能等同“津液”的,因为“津液”是经过提炼的,就像铁与钢一样。
一、“鼓漱吞津”养生法渊源其实“鼓漱吞津”养生法,自古以来就为擅于养生的大家所重,“华池常贮神来水,水似无源水不穷”,例如很注重养生的道家就有服玉液神水一法,也叫存津法,此法易简而具神效,并有诗赞“此液非常液,金玉(此指金液玉液而言)共合成,灵根常灌溉,久服自长生。”
《黄庭经》记载“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玉池清水灌灵根(舌根也),审能修之可长存。”
其诀有存思法、啄齿法、漱液法、咽津法。玉池又称华池,神水又称灵泉,服之得法,可免饥渴。
《老君尹氏内解》记载:“唾者漱为醴泉,聚为玉浆,散为神水,降为甘露。”
故修烁家多行漱华池醴泉,一口三咽之,直送入丹田,以溉脏润身,滋流百脉,化养万神,而得无量寿也。
《养性书》记载:“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每于鸡鸣时,拥衾调息,叩齿聚神。
良久,神气既定,方行火候,搬运数十遍,便觉浑身和畅,血脉自然流通。当此时,华池水生、神气满谷,便当大漱咽下,纳入丹田,以补元阳。如搬运了,就吃平昔补养的药饵,以两手摩擦令热,乃行导引之法。行毕,方可栉漱盥洗,乃焚香默诵《洞神章》一遍,逍遥步庭,约行百步,待日出功毕,即可食粥。食毕以手扪腹,行二三百步。此养生大略,不可不知。”
二、操作方法方法是以舌在口中搅动,兼以上下牙齿相叩,以使口中充满津液,然后以此漱口,分三次吞咽。吞时要用力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鼓漱的作用在于使津液充满气泡,吞下此液等同服气。可使血液氧分子增加,大脑不缺氧。
这个方法可以治晕车,有些人坐车的时候就身体不适,只要按上述方法不断吞咽津液,就可以转移自身注意力,缓解紧张,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从而身体气机流畅,缓解不适之症。
还可以治失眠。有些人晚上睡不着,只要按上述方法叩齿吞津,便能转移注意力,自然摄心归一,摄诸乱意。能使精神不散,安然入睡。
三、辅助之法如果以这个方法同时进食龙眼干,红枣、黑芝麻丸等物。更有特别之效。
第一,可以提神,如果有些人每天睡眠时间不多,常常打瞌睡,呵欠。早上食细嚼龙眼干10个,就能提神去瞌睡。比喝咖啡更有用。
第二,可以滋养身体,但凡身体虚弱之人,细嚼龙眼,吞纳津液,便能补充身体能量,涣发生机。
第三,可以补肝肾,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的作用,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我们普通人平时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接近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
只有经过九蒸九晒之后,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每天细嚼两丸九制黑芝麻丸,具有使秀发乌泽靓丽、补血养颜、明目补肝、祛风、润肠、生津、养发等多种功效。
神奇又快捷的中医急救术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
1中医治急症,针灸很重要
针灸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针灸让世人认识到中医在急救领域的显著效果。针灸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效果显著。
关于针刺救急,古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其所著的《针灸大成》中明确写到:“初中风急救针法: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延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十二井穴,是在十个手指指甲末端的穴位,可以用十个手指尖来代替,效果一样好。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脑血管疾病,往往来势迅猛,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亦可能随时发生。中风最初发作的三十分钟是最佳的抢救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将大幅升高。
发生此类情况,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可搬动患者,更不可摇晃病人的头部。因为搬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导致出血增多而加重病情。
我们可以赶紧找一个三棱针,或者注射针头、缝衣针等尖的东西,实在找不到就用细的小竹签亦可。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尖上刺之,刺入即出,有血出来即止,边刺边挤,每个手指尖要流出至少三四滴血出来。再在鼻尖上点刺一下,渗出血即止。这样处理之后,昏迷的病人会慢慢地醒过来。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再在十个脚趾尖上刺血。还可以刺人中穴,针尖向上斜刺,作捻转强刺激,以促进病人苏醒。中风突然发作时,病人气血上涌于头部,手足开始发冷,此时当按摩搓推双手双足至发热,可以稳定气血,平衡阴阳,为抢救赢得时间。
2耳穴治哮喘,不比喷喉剂慢
哮喘发病较为紧急,而患者发病医院之外,此时患者自己或家人对病情的处理显得十分重要。患者平时应随身携带几种扩张支气管的气雾剂,如受体激动剂类、抗胆碱药类,以备不测。如果不能及进抢救,数分钟的时间灸神阙穴就可能导致脑缺血,后果严重。
耳穴治疗哮喘突然发作迅速,不比喷喉剂慢。并且,耳穴对于急性痉挛、急性疼痛和急性炎症,往往也有迅速的止痉止痛消炎效果。中医按摩专家周尔晋写的“火柴棒三部曲”,其中十分重视耳穴的作用。就用火柴棒按压几个耳穴,对各种急性疼痛以及急性痉挛都颇有功效。哮喘发作属于平滑肌痉挛,耳穴的肺、口和神门极具神功,病人亦可自己按压。
哮喘发病紧急时,还可以用手指按压天突穴。其穴在颈与胸骨的结合处的凹陷部分,顺着颈部中间向下摸,到胸骨处有一个窝,就是此穴。哮喘急性发作时,可用拇指勾住胸骨向下按,一按一松,刺激病人咳嗽,或者吐出浓痰涎沫,往往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再者,大凡是痰喘或者咳嗽过急、憋不过气来时,都可用此法恢复。有时老人会因一口痰憋住,面红颈粗,喘不过气来,当马上按压此穴以救急。
3起死回生,艾灸神阙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灸神阙穴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一百壮乃至几百壮。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意思是,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当然,在救急的同时,应当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努力争取一切时间,医院。毕竟,医院才是处理急症的常规所在,也是合法所在。我们能做的,医院的抢救,医院的全方位抢救争取时间,以争取病人最好的预后。
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
专业学术,严肃易学,传播文化经典,打造智慧平台,传播正能量,天罡大师:擅长周易八卦、风水布局、奇门遁甲、梅花易数、麻衣神相。柳庄相法,阴阳宅堪舆之术,道家玄术,姓名学等,专注领域:企业投资咨询、建筑地产风水布局、家居风水布局讲座、名称策划等。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帮助更多的人!分享智慧,好运人生!